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赣南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以周敦颐在古南安 (大余 )教授“二程”为标志 ;宋明理学的发展 ,也与赣南有联系 ,杨时和朱熹曾在赣南传习 ;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赣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王阳明在赣南完善了他的理学核心理论“致良知” ,并刊刻他的主要理学著作《传习录》等。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的诗作,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灵魂在,也明显地表现着南宋名相而兼理学家张浚的《正心诚意》的理学思想,形成了他独特的“理学”人生观和方法论,又从而取得了诗创作上的丰收。  相似文献   

3.
理学家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其最为后人所熟知与称道的是“程门立雪”的修行美谈,近代学者认为其间蕴含着禅宗面壁工夫的内涵。二程去世后其学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杨时不遗余力地收集和校订二程的遗稿,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传播二程理学思想。杨时生逢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他的审时度势和积极努力促使二程思想成为理学正宗。杨时在理学道统传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程朱理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与濂溪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年1017-1073年)是我国近古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我国思想史.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朱明理学的奠基人.他所创办的濂溪书堂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起了重要怍用.从他开始,理学成为书院教育的理论指导,书院成为理学社会化的主要造径。此后经二程、杨时、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27-29日“杨时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与会专家与学者结合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主要从杨时教育思想与书院教育、杨时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杨时思想研究相关的文献考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交互运动产生天地万物;他创造性的阐释了"理一分殊"与体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辨析了"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以及后者向前者转化的途径。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理学的成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杨时的诗学思想涉及作者论、作品论和读者论等方面。杨时强调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的一致性,认为作家应以正心诚意提升精神境界,从而率性面对世界和从事创作;应重视诗歌的情感表达,做到温柔敦厚;应倡导读者阅读经典读物,采用体会式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8.
宋代步入室宇赋创作繁盛时期,理学观念渗透进社会生活中,也蕴藏于室宇赋作品里。宋代室宇赋折射出理学内部关于“格物致知”是向外穷理还是向内求索的两种分歧。室宇赋描绘士人“孔颜乐处”与“曾点气象”的人生理想,表现人与万物浑然为一的境界,要求灭人欲,存天理;强调敦厚人伦、读书养性、教育子孙、通过读书立德来兴家的修齐治平主张。士人在室宇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王庆 《培训与研究》2007,24(4):81-83
“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杨时载道而南被后世推为“道南第一人”、“南渡洛学大宗”、“闽学鼻祖”、“程氏正宗”,实现了理学南传,完成了由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的过渡。这在我国儒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有大事,为历代学人所称道。但这件事除了学术思想传播及文化交流本身的意义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效应?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兴亡盛衰有无关系?本文就这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心学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即心物平行论、直觉体验论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贺麟的理论体系既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又是兼采中西,特别是融会陆王心学与新黑格尔主义而自成一家之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作,但其散文成就亦很杰出。本文对辛弃疾散文的写作风格及其成就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其散文作品中都充满着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在文采和气势上则是慷慨纵横,不可一世;因其南下归正的北人身份,又不免有不得重用而感慨身世,表露心声之处。  相似文献   

13.
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民族问题上的深刻反映,发展是新疆做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新疆的前提,没有社会政治稳定,就没有和谐新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安志》是徽州区域真正意义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新安志》的编纂宗旨及内容与主纂罗愿丰富的政治主张和识见密不可分。全书具有博观约取、因事设例,详于名物、考证精洽等特点。《〈新安志〉整理与研究》一书的出版,具有承前其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由于特殊的人生际遇,他的作品风格跨越南北界限,既有流易清新的一面,又有深沉雄浑的一面,对后代有着重大的影响。庾信在南、北朝为官时作有不少的园林诗赋,其体现了南北方生态环境的异同之处,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不同境遇下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相似文献   

18.
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 ,刘勰认为 :“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一方面将“文心”指向创作过程的起点即写作的本质 ,认为“文心”的生成与抒发是自然的 ;另一方面又将“文心”指向创作的终点即写作的目的 ,认为要发挥文章传统的政治伦理功用。当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时 ,又主张“情与气谐”式的自然融合。  相似文献   

19.
庾信由南入北,屈节仕西魏,再仕北周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耻辱感。这种自卑感、耻辱感又作为创作的巨大动力,使其作品更趋成熟、完美。他由南入北之后抒写的大量乡关之思、亡国之痛的作品,既是其情感、生活巨变的强烈表现,也是其自卑心志的有力反映。  相似文献   

20.
冰心缺少展示自己的勇气,其作品永远写不出家庭亲子爱以外,但文字亲切,能给人以母性的温柔和持久的感动。其诗作缺少诗的完全性,但能给人以兴味。她与宋美龄攀同学作参政“恐不是光彩”,她是文坛上善于务虚的福将。其中有些看法虽不无商榷之处,但毕竟表现了沈从文彼时彼刻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它们有助于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了解同代作家对同代作家的评价,同时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冰心其人其作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