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相似文献   

2.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增至45处,居世界第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中国新疆天山、红河哈尼梯田的评语中写道——新疆天山具有景观和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完整性,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要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古人就已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深层概念组织中普遍存在某种基本的事件复合体(event complex),称之为"宏事件"。Talmy指出,运动事件属于宏观事件的下层概念,根据核心图式是由主要动词还是由卫星语素来表达,世界上的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考察发现,汉日虽然分别属于S-语和V-语,但在移动终点表达中日语呈现S-语的特点,汉日两语呈现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气"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歧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主干范畴之一,气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至迟在西周晚期已升华为哲学概念.王充气论标志着中国古典气论已臻于系统化阶段,气论彰显出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四大哲学特质,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一般性质.张载"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哲学思辩性的空前增强.严复运用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全盘西化"的改造,古典气论中的四大哲学缺欠终于得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超越.但是,气一直未升华为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概念",气范畴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哲学概念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寻找不到,"中国哲学概念"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自19世纪末期在西方流行的"黄祸论"起,中国被视为威胁这一论调从未彻底消寂。国际上明确形成"中国威胁"概念并被国际学界、媒体界广泛讨论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自1992年起美日等国家媒体报道中开始出现较广泛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等相关报道。此后,媒体报道与智库报告、学者论文等虽有爆发时间的阶段性特征,但关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对世界和平稳定构成威胁等讨论从未中断。"中国威胁论"也被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用"中区"的概念描述他心目中的中国。中区是由山川、海洋、沙漠等一系列自然界限所围定的地理区域,大致相当于明代的两京十三省的范围。中区的概念渊源于以山川定义华夏的传统,也与堪舆术中地气的理论有关,这是一种超越了王朝和正统观念的中国观,但与清代以来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国家观念形成对立,并曾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内容融入影视创作,呈现了电影文化的跨媒介融合,进入数字时代后,跨媒介融合已成为艺术发展的整体趋势。该文主要从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探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头号玩家》影片的案例研究,说明新媒体引领的时尚潮流文化的融入,影响了影视叙事核心的新媒体趋势。同时,《头号玩家》影片成了技术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技术的进步,虚实结合的呈现,成为“元宇宙”概念的完美注脚。这也体现了以“元宇宙”为核心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推动了电影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超越"一词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特别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中是一个一直有着广泛争议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最一般意义上理解"超越"一词,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观念、"成圣"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践行贤明而超越自身局限,并最终达到一种至上和永生的境界.本文在辨析对"超越"概念的不同理解后,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超越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与真善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经典命题。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达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高度,并且能够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其契合点是"真情"。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14,(5):24-24
正当地时间4月17日至22日,"视觉中国?瓷上敦煌"中国陶瓷艺术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行。此次展览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大板块,展出了老、中、青三代93位中国优秀陶瓷艺术家创作的135套(件),共计1353件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面貌,完成了陶瓷文化、敦煌文化、佛教文化3条中华文明线在当下的完美汇聚。本次展览受到了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界人士、评论家、艺术爱好者和巴黎当地观众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  相似文献   

14.
高度灵活、语义丰富的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不仅能引起自由的审美感受、给读者留下"创作"的空间,而且可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完美的意境,有着"精确化语言"连篇累牍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时下风靡全球的"习式外交"、"丽媛风"不仅聚焦着亿万中国人的目光与殷殷期盼,更承载了习总书记和第一夫人的文化底蕴与人格魅力,突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外交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深情演绎,在国际社会日益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实现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和中国人民最重要的关切,其依赖于中国特色文化外交的恰当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中国对外话语面临自主-适应、标准-情景、应对-主动之间的矛盾,致使知识未能在系统有效的框架范式中形成积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可以结合话语交际的基本功能,回归国家话语交往的具体情景,形成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解释框架。首先,以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为目的进行概念生产,形成对外话语的元概念;其次,建构以当代中国为意义中枢的故事范本,开展对话性的语篇联结;最后,区分政治、民间和公共治理话语空间,针对情景需求展开话语修辞。“概念生产—语篇联结—情景修辞”构成了全球话语权竞争格局下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整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7.
边缘城市是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出现的,以郊区产生新兴增长点,从而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新现象。一些学者应用"边缘城市"的概念,解释了中国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但对于中国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扩张的历史背景和动力机制关注较少。通过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分析国家力量在中国边缘城市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其潜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中国边缘城市不仅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郊区的内涵,而且与西方城市相比,政府推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3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启。在这次会议中,中国共产党纠正了长期存在的错误,正式确定了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并为进行延安整风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略论“江淮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旺 《文化学刊》2008,(6):112-118
目前,学术界对"江淮文化"的命名和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江淮文化"主要是指在江淮这个特定地域内所形成、聚集的系统文化,为此,必须从时空统一的视角,结合"江淮"历史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去对"江淮文化"的内涵和总体特征,做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公司传统文化发展与现实市场竞争要求,探索并形成了以"勇争第一"、"追求完美"和"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并以施工机组为阵地的石油管道施工企业项目文化的主要内涵,极大地激发了参建员工的创造活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