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社会学角度看,"高考移民"现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集合了观念、利益及价值冲突于一身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对"高考移民"现象成因进行深度追问与分析,可以认清各级政府、地方考生群体、"高考移民"群体之间存在的观念、利益、价值冲突,并通过转变观念、均衡利益、明确价值来缓解和降低冲突,达到防治"高考移民"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毛榕 《考试周刊》2014,(68):1-2
教育政策的价值特征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一系列价值选择。本文依据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异地高考政策的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目前异地高考政策的表象层面的价值选择目标是保障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并逐步完善我国高考制度;深层本质层面的价值选择为完善社会流动机制,缓解部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高考的议论中,多数都是对高考弊端的指责.如说高考造成了区域教育不公、高考导致了中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等等。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高考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张丽萍 《考试周刊》2007,3(15):17-18
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社会各界人士大多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认知高考移民现象,呼吁消除高考移民的体制性障碍,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从宪法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探讨其所揭示出的在我国宪政与公民平等权救济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把握繁杂的教育现象、理解教育教学过程本质的一个关键问题。以往我们对其只作了静止、单一的理解,认为教育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对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要求与其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事实上,这只是教育基本矛盾的本源形式,教育基本矛盾还具有中介形...  相似文献   

6.
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高考是中国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和复杂的系统工程 ,高考改革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两难选择 ,如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在高考改革中应把握全局观 ,对一些两难问题应兼顾两端 ,掌握平衡点 ,以避免矫枉过正。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大格局下 ,为兼顾多样性 ,可以考虑采用两次高考模式。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行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不久前,我国东部某省出台了一个禁止男教师和女学生单独相处的规定,激起了一些教师和社会人士的争议,这样的规定有一个前提就是所有的男教师都是不值得信任.教育改革中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术腐败和教师的有偿家教等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信任危机.虽然这样的一些问题只是极少数的现象,但是它毕竟表明这样一些有悖于教育本质的问题的存在.那么人们就不仅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是值得信任吗?如果教师不值得信任,那么何以解释一些农村代课教师在区区几十元工资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工作岗位而无悔?  相似文献   

8.
胡博 《考试》2014,(12):4-8
<正>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机制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随之而产生的是大众对教育公平、公正、公开的渴望逐渐达到迫切的程度。高考加分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二十多年来,伴随着高考公平的呼声,这一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2014年高考执行新的加分政策,这一举措看起来只是取消了一些照顾加分项目,降低了一些项目的加分分值,却关系到每一位考生的切身利益,备受考生家长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研究对象之争主要有现象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其中现象对象观内在推演的逻辑蕴涵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规律的推理过程,问题对象观内在逻辑思路可概括为从问题(矛盾)到本质再到规律或从问题到矛盾,再到本质,最后通达规律的推演进程。据此分析现象———问题对象观中关于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之表述所折射出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之间用和连接的逻辑问题,在理清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重点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考模式的变更是极其频繁的。之所以如此,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尖锐矛盾。对即将在全国实行的高考“3+X”模式进行一些分析,就可见这种矛盾的尖锐。根据对这种矛盾的认识来探讨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也许是有益的。一、“3+X”模式的...  相似文献   

11.
高考竞争压力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为了减缓高考竞争的压力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提供多次考试机会,为不同考生群体提供分类考试,增加科目的选择性,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考试与评价凸显人性化,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等。借鉴其经验,我国应突出高考制度的稳定性与变革性,通过改革维系高考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关系演变经历了创立与政治化、改革与错位、深化与协同三个发展阶段。高中课程育才与高考选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高考科目仅是全部高中课程科目的一部分,高中课程标准也只是选择高考内容的依据之一,这导致二者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议健全高中课程实施的督查机制、增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与作用、优化高考科目设置、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以提升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理论和方法,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考形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革传统的"千校一卷"的高考形式,实施"高考制 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构想:即将高职高专招生考试从目前的高考体制中剥离出来,使高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二是"高职高专院层次";对应目前的高考制度,前者为常模参照考试,主要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后者为标准参照考试,用申请制替代目前的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5.
高考制度在我国长期被视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尺度,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考本身虽然具有相对的公平性,但究其本质,它毕竟只是一种普通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它并不具有保障社会公平的责任和能力。目前我国高考改革领域出现的众多问题和阻碍,正是由于高考被赋予了太多它本身不该也不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所致。因此,让高考回归"教育本性",才是目前高考改革的理性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考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当前成人高考内容设置出现了一些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针对问题提出成人高考内容改革取向,按照生源分类成人高考不同考试层次,提出成人高考内容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三、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出路:实施生本教育在长期的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构成的东方考试文化圈之中,人们很难相信“不尚贤使人不争”“无为而治”(老子语),不相信有这样一种教育,可以不强调分数比较而消除差生现象,并取得更为优越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正面论证的方式, 在教育部科研规划下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证明。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考改革中的冲突问题仍将是影响高考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关涉到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和稳定.本文在归纳我国高考改革中冲突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主要原因作了评析,以期为我国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倡并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高校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据此,从推进素质教育出发,对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学的考试制的原则,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restoring of the college-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our country in 1977,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has done a great deal of work toward the reforming of the college-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people who are engaged in the work of measuring education and i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have also conducted many studies of this in many areas. In genera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e college-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not ideal. Its chief shortcoming was that the selection among candidates that resulted from the examination was not sufficiently accurate or scientific, resulting in the admission of some who scored high but in fact had poor abilities. It is also thought that the examination was unable to have a good guidance effect o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upper middle schools, and the assess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 neither comprehensive nor objective enough. In realit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hief or even the only means for assess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upper middle schools. Therefore, a phenomenon of the schools pursuing higher rates of promoting their student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e-sidedly has developed, leading to an imbalance i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placing of an excessively heavy academic burden on their shoul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