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社会、学校和家庭为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上网环境,网络已成为他们交往、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论文重点从传播学角度阐述了青少年沉迷互联网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Internet)是一种新兴媒体,它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社会迈向了网络时代。时至今日,网络也已敲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互联网的使用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就如一把“双刃剑”。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应从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身等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呈现出来.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两面性及负面影响的特征,使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齐抓共管,正确引导,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道,我国网民数量增至8700万,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的焦虑。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道德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前所未有地冲击。  相似文献   

5.
中职生的网络交往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成为青少年包括中职生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中职生身心尚未成熟,自制力差,其网络交往中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和道德问题,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和监护,促使他们进行健康文明的网络交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代广大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为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还不十分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客观的评价,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社会环境的压力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开放性、双向互动性、自由平等性、及时便捷性为青少年展现了一个崭新而又神奇的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形成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产生了负面影响和冲击:意识形态西化的危险;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倾向;道德判断力削弱和价值取向紊乱;人际交往障碍和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责任感弱化和无政府主义抬头。我们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优秀的思想教育资源占领网络阵地;突出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创新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维护电子空间秩序;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创建良好网络环境;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引导青少年科学利用互联网,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巨大的影响力无以伦比,其中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的纷繁芜杂、自由开放、虚拟匿名会致使部分青少年价值观迷失、人际关系淡漠、诚信缺失。只有打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者相互配合,才能趋利避害,真正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部分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从网络成瘾的原因开始探讨,提出了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崛起 ,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每年也呈递增趋势。网络这种高速而快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学习的效率 ,但我们不能忽视 ,由于沉迷网络缺乏人际互动 ,因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采取适当措施 ,保证中小学生安全上网 ,维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意识到:网络带给我们的并非全是福音。网络已经引发和正在引发社会、家庭、学校诸多的焦虑。青少年学生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他们是上网的主体。处在童年阶段向成年阶段过度的青少年学生,由于辨别信息的能力有限,极可能成为网络时代不健康信息的最大受害…  相似文献   

13.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者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手段.然而,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在一些方面显得不够完善、健全.本文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态度、学业成绩、道德情操、家庭经济等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做了阐述,并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探讨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手段.然而,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在一些方面显得不够完善、健全.本文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态度、学业成绩、道德情操、家庭经济等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做了阐述,并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探讨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5,(7):7-7
网络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表现在:(1)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青年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2)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多种信息垃圾(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反动言论)会弱化青少年的首先意识;(3)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4)网络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首先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我;(5)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原因;(6)“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危害和威胁;(7)互联网的示范性将对青少年的恋爱、婚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网恋、早恋、同时与几个人恋等)。  相似文献   

17.
杨昕 《陕西教育》2006,(9):40-40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非观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决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事关他们能否成人成才,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如何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高中生为样本调查了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是影响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青少年受益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尚需加强,个体的某些网络信息素养能力(如寻找信息能力)需要加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使用支持与网络信息素养和知觉互联网使用积极影响存在正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受益于互联网使用的条件是增加多方支持,加强离线交往、抵制负面影响,强化有效监管以及提高信息素养,防止信息迷路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交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交往环境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文章就网络对职校生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对职校生的网络交往进行正确引导作出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时期是职业价值观从萌动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个体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心理因素与社会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学者们多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变迁对青少年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重视社会共性因素的研究,而对学校、家庭、青少年个体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专门机构,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多数地方仍然存在重点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之分。不同类型的学校对青少年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