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小说讲述了三姓村人如何对抗死亡的悲壮故事,"日光流年"既是时间的意象,也是一次直面死亡的宣言.阎连科通过对死亡的极致化表达和苦难叙事,把三姓村人的死变成了一个寓意深刻的话语,也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精神事件.通过对司马蓝等悲壮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和生存的渴望.阎连科是一个擅长宏大叙事的负有责任感的严肃作家.从<日光流年>、<年月日>再到<受活>,"阎连科的写作一直保持着对农民处境的深切关注和思考",阎连科的作品以广大的农村为时代背景,以下层人民的视角,审慎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内心和生活.以一系列夸张的、近似荒诞的情节深度刻画主题.阎连科叙事中的极度叙事和苦难叙事书写这个时代 "主要的真实"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中有一种不太被关注的冷。湘西的青山碧水和浓郁的入神共处的楚文化是沈从文作品的根基,也是这种冷的成因。他的文章是他抵达了生命的源头,畏于死亡又直面于死亡,而对生死的无常与死亡的必然所做出的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广袤的大地上流淌着金色的瀑布,仿佛宝石串连的地毯散发出黄晕的光。饱满的麦穗羞涩地低垂着绯红的面颊,陶醉在秋风的旋律中,低吟着簌簌的麦歌,飘逸出草木纯朴的芳香。似火的秋叶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编织成一丛丛跳跃的火焰,勾勒出一幅燃烧的经纬。一碗清风,一碟虫鸣,恰似丰收的序曲,喜悦的幕布下,蕴藏着一个负重的秋天。  相似文献   

4.
人的素质由许多要素构成,而且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要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来全面衡量.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说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的特点和品质,它是人在天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素,是以人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标志的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狄金森和席慕容的爱情诗,描写了因对所拥有的爱情不珍惜或粗心而导致爱的失去带给主人公们的哀伤、痛楚、悔恨与留恋,带给她们的对爱情真义的反思,对崇高爱情内涵的思索.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与诗人、与作品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同时,反思自己过去的情感,思索现在所拥有的和将来的情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祭奠     
那些在眼前不停来回的叶影,碎了一地。心里的痛楚毫无保留地被摇曳着,被撕扯着。是如此平静的葬送,就算昨日还有沾在耳环的话语。是结束,是苍老,是最后的祭奠。血色的青春,青色的背影,深蓝的回忆。一摇手,昨日的风推开被指尖划伤的石门,兀长的故事,铅重的记忆。干涸的眼球,不再有泪滴的留恋;褶皱的表情,出卖了晚霞曾给予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史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要领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我诗本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徒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放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相似文献   

8.
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拿起手中的扇子随意一扇,习习凉意便拂面而来.可是你知道吗?这平凡的扇子背后,也藏有许多文化知识呢. 一、中国扇子的渊源和发展 中国扇子的历史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的长柄扇;现存最早的完整扇子实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郭小川生活与创作的新时代.他的思想、斗志、诗情及其本色,都在奋进与挫折、欢欣与惆怅、求索与困惑的复杂交织中得到了悲壮的升华.一个革命者的激情和理想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所遇到的否定条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郭小川人生道路的悲剧性结局.战士--诗人--战士的辨证发展构成了郭小川生命与创作的全过程.他的诗永远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不朽回声.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实现走向制造业大国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审视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对照制造业强国对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我们依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家的”“三曹对案”“通书”的含义,并由此对《红楼梦》的作用、源流及其艺术创造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14.
有正本《红楼梦》,诞生于民国元年,是有正书局老板狄葆贤一手炮制的,是《红楼梦》伪本的始作俑者,戚蓼生的序很可能是伪托。它的批语为当时"著名小说家"所加。《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多抄自有正本批语,而署上"脂砚""脂研"等名号。有正本对程甲本《红楼梦》大肆篡改,狄葆贤眉批为其篡改张目,有意欺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刘世德先生近作《四种〈红楼梦〉程乙本的差异》一文讨论了四种本子的细部特征和版次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考察青石本、中本、吴本、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六种《红楼梦》活字本之差异、重叶、缺文、"异植字版"现象,考辨青石本乃活字印本中的早期过渡本;中本、吴本次之;仓石本、陈本、津藏本等又次之。同时,廓清刘世德所据"异植字版"现象考论活字本孰先孰后之误及其举证之失。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7.
学界历来主张己卯本为“董康旧藏”,但检点董康《书舶庸谭》有关《红楼梦》之记载,并未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红楼梦》现存各版本对太虚幻境“六司”之记载存有异丈,诸多迹象表明甲戌本作“夜哭司”曾遭后人篡改。  相似文献   

18.
周汝昌之所以把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等开出红学大门,是由于他没有中文系的学历,"文学理论水平又十分低下",扬长避短,就把从文艺学、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从红学中开除出去了。至于他的红学四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几乎全从臆断出发,证假为真,不具备"学"的特质。他的红学观从一个侧面证明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预言的正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程伟元现象及其产生的成因进行梳理分析指出,百年红学的最大冤案就是割裂《红楼梦》后四十回;红学应当重建,摒弃糟粕,加强理性,营造弘扬和追求厚重深沉的人文底蕴、自由独立的学术品格、健康无私的理论批评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20.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