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美国政府都把校外活动看作一项重要的社会教育工程,对"校外辅助项目"进行资助、规范和引导,致力于为学生的校外时间提供建设性的活动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校外辅助项目提供的主体分为社区和学校两种,它们共同为学生的校外时间提供日常看护、教育、俱乐部、艺术、宗教和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促进学生行为、学术、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规避了学生校外成长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2021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相关省区市文件精神,电子科大附小积极回应学生和家长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统筹课内课外两个时段,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确保教师应教尽教、会教善教,学生学足学好、学通学透,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减法”,做好提高课内效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加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放学后学校"是由韩国政府主导推行的一项教育福利政策.其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校外培训过热的现象,并通过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在学校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教育机会.该项目设置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课程,夯实了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倾斜性扶助的政策保障,强调了从业教师的专业性,在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放学后学校"教育项目的主要经验在于:准确把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立足政府主导、强调多方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5.
据《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3日02版报道:作为"双减"政策的落实主体,学校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守好育人主阵地,事关"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学校打好"双减"主动仗,在于调整好自身定位和角色,打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仗,做好课后服务保障,用好评价指挥棒,持续提供优质、丰富的校内教育供给.学校落实"双减",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育的价值取向.作为基层校长,要深刻认识到,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校外培训泛滥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问题.国家重拳出击,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整治,看似指向校外,根源却在校内.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过去校内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从而间接造成了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对学校育人主阵地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学校克服教育改革难题的动力来源.打好课堂教学提升的关键仗,是学校落实"双减"的核心环节.推动"双减"落地,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战场和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感受到成长,体验到成功.在这一点上,学校要善于动用资源,给教师提供扎实而有力的支持.例如,可引入校外教研员、专家等专业力量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校内开展校长、中层行政拉练式听评课活动,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如果说课堂是推进"双减"工作的主战场,那么课后服务就是大后方,两者需要相互配合.具体到实践上,学校可瞄准学生需求,打造"校本+社团+才情"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将课后服务开辟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各类作业,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负要求;第二时段依据"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宗旨,有效整合校内社团优质资源,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开设高质量内涵发展项目服务课程.同时,学校可根据学生个人需求,以社团形式建设体育、艺术、科学等"全美育"特长培养系列课程群,课上课后协同发力.落实"双减",还要用好评价指挥棒.评价不仅左右教育价值的取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也起着牵引作用.学校应以此为指引,依托课题研究,深化教师问题意识,致力于课堂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6.
汪晓佳 《广东教育》2007,(12):15-15
一、学校制度建设是有现代含义的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实行校本管理,"现代学校制度"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好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指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以及自身所处的实际状况,设置校本管理制度.学校制度的建设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能够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终身的发展,能够引导学校致力于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引导学校持续地提高效能.这种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在于:通过制度建设而实现学校内在精神的更新和整体发展,从而促进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辽宁教育》2022,(4):94-9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角度重视教育,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那么,要让学校担起“育人主阵地”的使命,管理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8.
让一个个充满发展可能、有着内在成长需要的生命体,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是"新基础教育"的一贯追求.所以,我们首先从学生生命活动的主阵地之一--课堂学习入手,反思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学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地,基于教师任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要把中小学校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的合作视作培训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的良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品格素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加法",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农村孩子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1.
左海电 《教育》2022,(5):70-72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有力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资源供给,平衡家庭与学校教育负担,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促进教育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校外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制度化和体系化,在青少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遭遇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首先,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使得校外教育体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幻像"。其次,从概念界定及其使用语境的变迁,分析校外教育社会建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可以看到校外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机构设置及其开展的活动来考虑问题的,至于这类机构的归属和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中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视域中去规划和建设,而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需要,基于解决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出现的问题,给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制度安排。最后,从政策调整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审视校内外教育的关系,探讨校外教育功能的预设,可以发现校外教育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教育牵制下与学校课程保持衔接和互补,并在活动方式上趋同于学校教育,既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更是政策不完善的反应。21世纪以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完整地了解社会,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上海召开了校外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上海中小学生校外实践进入强化系统规划、全面提升育入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上海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实践育人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的部署.这不仅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变革有了新的向度,也赋予学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变革中更高的要求与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对当前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旨在通过“双减”政策减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进一步强调了学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的路径,减负增效,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以成长为中心的。德、智、体、美是儿童发展的完整结构。德育是教育之本,它既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而且又是校外教育的主流,教育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情感。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都要重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校外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积累,对校外德育工作有一些感受,现与教育工作者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宄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它强调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7.
杨陆 《家长》2022,(3):171-17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能构成完备的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程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其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学校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融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难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  相似文献   

18.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巨大挑战。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课堂教学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教学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渗透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通过创设良好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道德教育;协调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两大目标.实现教育效果“双赢”;创设互动平台,达到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德育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德育目标的“对接”。  相似文献   

19.
正校外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课程之外,青少年成长所需的一种教育形式。爱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在活动中育人,以培养广大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努力开展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一、努力创设和探索适合活动发展的措施与具体做法1.加强校内外教育的结合、利用网络学习,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在中心的指导规划下,每年召开城区乡镇25所成员学校的校外联席会议,成立爱辉区校内外教育联席协会,建立QQ群统一管理,及时加强联系,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为"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特别是要求现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变更为非营利性质,严禁资本化运作,一律不得上市融资、接受上市公司投资或收购,禁止外资进入该行业等,令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同时,有关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规定,也让部分中小学教师产生些许疑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