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6年的努力,《台湾作家全集》终于由台湾前卫出版社编辑完成,并于3月在台出版发行。 这套50册之巨的《台湾作家全集》收录了自1920年至1990年台湾57位重要作家的主要著作。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以年代区分汇编为日据时代、战后第一代、战后第二代和战后第四代四大辑。这套书大体上以作家个人为单元,一人一册,并附有作者照片、生平简介,手迹印件及评论文章等内容。《全集》编辑召集人,台湾知名作家钟肇政将台湾文学定位为“台湾本土的文学”、“台湾人的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支”。前卫出版社发行人林文钦表示,编辑出版《台湾作家全集》是他的夙愿,以一个纯民间的私人出版社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6年来倍感艰辛,今天这一梦想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2.
钦鸿 《出版史料》2006,(4):50-60
长达十五年、出刊一百九十二期的《野风》,是上世纪50年代台湾文坛一个重要的文艺刊物。尤其是它创刊之初的前四十期,以“反映现实”①和“创造新文艺,发掘新作家”②为口号,大力推进现实主义文学,在当时“反共抗俄”甚嚣尘上、“战斗文艺”充斥报刊的台湾文坛独树一帜,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曾在《野风》上起步的青年作者,许多已是如今文坛的大家,如余光中、郑愁予、於梨华、郭良蕙、刘非烈、郭枫、楚卿、张漱菡、朱沉冬等,而《野风》也因此为台湾文学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野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大…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人作家刘宜良(江南)被暗杀后,纽约《北美日报》当即指出,“写《吴国桢传》是江南被蒋家派遣凶手杀害的重要原因”。五十二岁的刘宜良,江苏靖江人,一九五○年加入由蒋经国主持的台湾“国防部政治干部训练班”,到一九五四年该班结业前夕被除名,后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他于一九六三年至六七年在《台湾日报》任记者,著有《香港纪行》和《动乱的东南亚》两书。在台湾度过十七个寒暑的刘宜良,于一九六七年前往美国,在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一九七二年因申请补助落空而弃学经  相似文献   

4.
在祖国分裂,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况下,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各自开设了一些“窗口”,介绍对岸的情况。《人民日报》每周一次的“今日台湾”专栏和台湾《中央日报》每周一次的“大陆透视”专栏都是其中之一。这些窗口对对方的报道是否真实呢?两岸大多数人民恐怕是没有条件自己加以判断的。然而,由于《人民日报》和《中央日报》都行销海外,因此一些有条件接触两岸情况的人,就有了比较和辨别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李辉 《出版史料》2005,(2):89-92
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白话文运动,开始于1917年。1918年《新青年》改用白话做文章,随后又有《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的配合,到了1919年白话文运动的势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胡适说, “有人估计,这一年(1919年)之中,至少出了四百种白话报”。①郑振铎在《一九一九年的中国出版界》中界定这一年出版界的精神“就在定期出版物……总有一个定向——就是向着平民主义而走。‘劳工神圣’、‘妇女解放’、‘社会改造’的思想,也大家可算得是一致。这真是极可乐观的事!”但对商务印书馆来讲,白话文运动却未必是件极乐观的事。据胡愈之回忆:“当时商务很保守,一切  相似文献   

6.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曾于1906年在台湾的台南与蔡国琳、赵云石等一起创办了一个“南社”,它与台中的栎社、台北的瀛社一起被誉为近代“台湾三大诗社”。近些年来,有的学者望“南”生义,认为台湾“南社”是柳亚子等1909年于苏州虎丘成立的“南社”在台湾的地方性支社。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卢文芸在撰写学位论文期间,曾多次来信与我就台湾“南社”与大陆“南社”的关系问题进行切磋。我还以《台湾南社不是“南社”的支社》为题撰写了专文。  相似文献   

7.
美洲《中国时报》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在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发表《敬告读者》的声明,宣布该报“不得不向读者告别,自即日起正式停刊,良深为憾”。这家报纸的老板、台湾《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同一天在纽约举行的美洲《中国时报》员工大会上,宣布停刊决定时说,“报纸要有报格”,并表示在目前条件下,“已无法办一份他所理想的报纸”。身为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的余纪忠,自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在纽约创办美洲《中国时报》以后,两年多来,不断为这家报社添置设备,不惜用高薪挖别的中文报纸的“墙脚”,来充实自己的人力,在美国华人社会里大力投资新闻事业。他突然宣告《中国时报》停刊,在美国华人社会和台湾都引起很大震动。纽约《美洲华侨日报》说,美洲  相似文献   

8.
《苹果日报》于2003年4月在台湾创刊以来,对台湾报业和印刷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苹果日报》来看台湾报业的现况,是一个有趣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钦鸿 《出版史料》2009,(3):65-66
谈到台湾文学史上描写娼妓的作品,一般论者都会提到黄春明,他的《看海的日子》《莎呦娜啦,再见》《小寡妇》等作品,被认为是作者“从色情行业的变迁里”来反映“台湾农村社会的历史”的力作,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一部反映社会最底层妇女的生活和呼声的长篇小说,在出版之初便曾蜚声台湾文坛,只是许多台湾文学史未予注意罢了。这部长篇小说,便是师范的《百花亭》。  相似文献   

10.
今年立秋过后,一个周末的早晨,南京清凉山公园扫叶楼上,迎来了十几位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的员工。聚会的主持人是解放前打入《中央日报》的地下党员李廉同志(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一边品茶,一边回忆当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在《中央日报》开展斗争的往事。 1948年底,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中央日报》迁往台湾,南京只留一下一个应付门面的摊子。李廉遵照地下党的指示,继续留在南京,团结职工,保护器材,迎接解放。 1949年初,台湾《中央日报》突然派来要员,演出了一场“西瓜席”的丑剧。这位要员带来一筐台湾西瓜,说是请大家品尝台湾风味,以示“慰劳”。大家心里明白,此时此刻,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在“西瓜席”上,“要员”吐露真情,说他奉命而来,要“借用”汽车、轮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公元1895年清廷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止,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前后历50多年。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受尽异族的欺凌压迫和残暴蹂躏,但是台湾人民以“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决心,奋起抗争不息,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运动史。《台湾民报》作为近代台湾民族运动的唯一喉舌,自1920年发行的月刊《台湾青年》起,至1944年以《兴南新闻》  相似文献   

12.
石湾 《传媒》2001,(12):18-18
我没有去过台湾,不知道台湾有多少家报纸。但我准确无误地得知,从1O月3日开始,台湾少了一家曾经很有影响的报纸,目前收到的《新民晚报》是这样报道的:“近来因财务危机纷扰不断的《自立晚报》,由于缺钱及资源用尽而被停电,《自立晚报》在烛光中正式宣布停刊。”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在烛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就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华,发表了一篇露骨的干涉中国内政的“奇文”,把中国领土台湾说成是什么美国“通往朝鲜和日本的海上通道的一个战略据点”。对此,我国《人民日报》在今年2月21日作出了理所当然的严正驳斥。《华尔街日报》是什么样的报纸?它的历史和现状如何?下面对该报的情况略作介绍。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而华尔街又是纽约的金融中心,所以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华尔街日报》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全国性财政金融专业报纸。  相似文献   

14.
据《康南海先生自编年谱》(以下简称《年谱》),1883年康有为曾与邻乡区谔良共创不裹足会于南海,并撰“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他声言,此乃中国不缠足会之始。以后学术界论及这个问题时,多引据《年谱》中的叙述而深信不疑,至于“不裹足会草例”及“序文”等原始资料则长期没有被发现和利用。晚近所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版)、《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台湾宏业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书局版)、《万木草堂遗稿外编》(台湾成文书局版)均未收录此类文字。笔者赴粤,访得薄薄一册《戒缠足文》,内收《戒缠足会启》和《戒缠足会叙》两文,分别为康  相似文献   

15.
最近很高兴地读到了台湾省档案界同行——张泽民先生所著《技术档案管理学》一书。该书是作为台湾“大专企业管理用书”,1988年7月由台湾鲁风印书公司出版,共212页,全书共七章,除绪论外,包括“技术档案的产生”、“技术档案管理的范围”、“技术档案的鉴定分析”、“技术档案的管理”、“技术档案分类法编制的研究”,以及“技术档案缩微处理”等六个方面。此外还有附录一项,包括台湾的档案管理制度、办法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等内容,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这是迄今大陆看到的第一本台湾的科技档案学著作。 一、由《档案管理学》的编著和教学 到《技术档案管理学》的编纂成书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童话》是由台湾汉声杂志社出版的,享誉全球的世纪经典童书,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迅速风靡华人世界,三十年来畅销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中文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据悉,就在《中国童话》出版三十周年之际,大陆的读客图书高价拿下《中国童话》简体版权,并更名为《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一个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数十年的传奇出版物,首次回到了故土。  相似文献   

17.
从今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南方周末》通过对新闻资源的组合与策划,对“雪灾”作了一系列报道:《雪压中国》、《让历史记住这一“年”》、《雪问中国》和“雪立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使得万众一心抗雪灾的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台迅 《青年记者》2006,(23):49-49
据台媒报道,有28年历史的台湾《民生报》11月29日宣布,从今年12月1日起停刊。台湾《民生报》社长兼联合报系发言人项国宁,11月29日下午代表报社公开发表以“美好的记忆,光荣的句点,真诚的祝福”为标题的停刊声明。这是继《中央日报》《、台湾日报》停刊后,台湾又一主要报纸宣布  相似文献   

19.
高峰 《档案天地》2011,(7):41-42,65
2010年“两会”期间.在3月14日上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段意寓深长的话:“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民生报》停刊及其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岁末,台湾又一家名报《民生报》停刊了。近年,台湾岛内报纸接二连三停刊,《民生报》只是台湾2006年中5家停刊的报纸之一。《民生报》本为台湾联合报系的主力报纸之一,素以民生、体育、影剧消息为报道主体,俗称“吃喝玩乐”报。它的停刊,折射了台湾报界的发展变化,情势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