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通位减法的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一、认识数的组成先让学生数小棒,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20。接着出示例1的挂图,教师用铅笔演示,学生跟着小声数:一根一根地数,从1数到10,把10根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单位。然后一根一根地数到20,再把10根捆成捆。最后,要成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数一遍小棒。指导学生摆出11根,并由学生说出是怎样摆的,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1根小棒里有1个十,1十一,一共是十一,读作“十一”。再让学生分别摆出13…  相似文献   

2.
用整十数除     
一、通过实例引出用整十数除。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堆小棒 ,喇叭里传出 :“60根小棒 ,每10根扎成一捆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可以扎多少捆?”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 ,教师使用计算机把小棒每10根扎成一捆。鼠标指针每单击屏幕一次 ,这堆小棒中 ,就有10根小棒自动扎成一捆放到旁边。最后 ,一堆小棒变成6捆小棒一字儿排开。师问 :“这个问题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生答 :“60÷10=6”。(接着 ,在小棒的下面显示该算式。)师问 :如果不使用小棒 ,怎样计算60÷10的值?引导学生想一想以前是怎样做一位数除法的 ,并启发学生按照除…  相似文献   

3.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计数单位“十”是该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作为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性材料——“捆”(10根小棒捆成一捆),既是实物抽象到符号的内联中介,又是多种模式表示数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捆”的教学在计数单位“十”的建立中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会用坚式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通过操作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教学重点:余数的意义、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一、建立余数的概念学生拿出20根小棒,按要求操作并思考:(1)用5根小棒摆一只小企鹅“”,20根小棒能摆几只小企鹅?怎样列式?(2)用6根小棒摆一条小金鱼“’,20根小棒能摆几条小金鱼?小棒用完了吗?剩几根?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20÷5=4,(2)20÷6=3……2。接着,教师就第…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导入复习10减几、十几的数的组成,作好“破十”的知识准备,提出问题,引起新旧知识矛盾冲突,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心理准备。复习过程设计如下。1.教师提问。(可插放音乐)10-9=10-8=10-7=10-5=10-6=2.教师演示:左手拿9根小棒,右手拿2根小棒,问学生一共是几根小棒?学生:9+2=11,共有11根小棒。教师:怎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从2根小棒中取出1根与9根小棒凑成10;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1个“十”与一个“1”就组成11。教师按学生…  相似文献   

6.
第一步:讲清"一"(个)、"十"、"百"三个较小的计数单位的实际含义.(1)教师拿出小棒,先和学生一起,一根一根地计数,计满十根捆成一捆.然后再边指(指1O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一"是"十".(2)教师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和学生一起一十一十(一捆一捆)地计数,计满10个"一十",捆成一捆.然后,边指(指lO个十根一捆)边讲边写:10个"十"是一"百".(3)教师讲述:计数时,要根据数的大小,采用适合的单位.如,计10以内的数,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计,这个"一(个)"就是计数  相似文献   

7.
<正>【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一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意义、顺序和大小。在教学中,教材首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作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作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册已学会由1数到20,初步知道10个一是十,以及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识。第二册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认数从20扩展到100,要掌握数位的初步知识。下面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谈点看法。一、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学生运用小棒图来数数,形象、直观。通过一根一根地数到十,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是一个十,再十根十根地数到一百,知道10个十是一百,让学生从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掌握这两个单  相似文献   

9.
吴新华  张金生 《学子》2013,(9):73-73
一、在观察体验中"看"到数,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  相似文献   

10.
1、通过数数认识"百".学生拿出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到一百,十根十根地数(10根一捆),数到一百;老师随意报出一个数,学生接着一个一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十个十个地数下去,数到一百;教师出示一根小棒、十根小棒(10根一捆)、百根小棒(10根一捆的10捆),学生观察,进一步认识"百".即领会10个十是一百和计数单位"十"和"百"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关系.2、通过组成与分解认识"百".(1)以"十"为计数单位,把"一百"分解成10个"十".反过来,把10个"十"加起来组成"一百".(2)以"二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成5个"二十".反过来,把5个"二十"加起来组成"一百".(3)以"五十"为单位,把"一百"分解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学生理解余数含义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教学过程让他们深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一、活动探究,理解概念内涵1.摆一摆。(1)教师出示题目:如果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摆几个同样的正方形?怎样列式呢?(2)教师用课件出示“有余数的除法”学习单(一)(如图1),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用9根、10根、11根、12根、13根小棒摆同样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12.
一、重视数感的培养小学生在入校时就具备了丰富多样的非正式的数的知识。在这个时期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他们从具备最基本的计数技能发展到更深入理解数的大小、数的关系、数的计算 ,鼓励学生展示和深化他们对数和计算的理解。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 ,我设计了数100根小棒的教学。先让学生1根1根地数 ,数到10根捆成一捆 ,然后10根10根地数 ,一共有100根小棒。从1根1根地数到10根10根地数 ,发展了学生的位值观念 ,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再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后 ,我设计…  相似文献   

13.
张垚杰 《学子》2013,(4):26-27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由"10个一表示1个十"的过程,从而理解把"十"作为计数单位,使他们不仅能读写这些数,而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结合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这样的操作进行教学。情景回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铅笔?生:12,16,20,17等结果。师:我们一起来数以数,1,2,3……10,不多不少,正  相似文献   

14.
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利用100以内数概念的影响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例如,教学“20 10= ”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 20是几个十(2个十),10是几个十(1个十)? 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用小棒(一捆一捆的小棒)摆摆看。 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多少?(3个十) 那么“20 10=?” 这样利用数的组成的影响去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新知识学习,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有“新知识不新”的感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把“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里来。 例如教学“34 2= ”时,可以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74页。【教学过程】一、问题提出,初步了解学情师:同学们,今天一起来“认识11~20”,课前大家对这个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来看一看。呈现学生所提问题:1.11~20各数是什么意思?2.12根小棒怎么摆更清楚?3.为什么10根小棒要捆在一起?4.为什么13的3根不捆一捆?5.为什么19添上一个是20?6.这些数和1、2、3有什么联系?  相似文献   

16.
林翠霞 《福建教育》2009,(10):54-55
某教师执教《有几瓶牛奶》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并说出答案(9+6=15)。接着,教师追问“15是怎么算出来的”,并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教师话音刚落,学生随即拿出小棒摆弄,有的边摆边数,有的小声嘀咕“我已经会算了,还要摆啊!”几分钟后,教师请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教师提问了好几位学生,学生都说用数的,即从9根小棒往后1根1地数,数完6根得到15根,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计数单位“十”的一般过程是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起来,告诉学生这一捆就可以看成一个“十”,这样的认知过程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学生很难建立十进制的知识结构。从一张10元纸币到一盒铅笔的10支再到一捆小棒的10根,逐步引导学生感悟“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触摸“十”、运用“十”,探寻记数方法的历史,从而内化十进位的知识,让学生领会“十位”“个位”的含义,使学生的智慧在一个较为宽广的基础上萌生开来。  相似文献   

18.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生:10根,4根,100根,15根,9根……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这里究竟有几根,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生:数一下。师:谁愿意帮老师数一下?学生数小棒,数完汇报。二、引导探究,深入理解师:那你们面前的这一堆小棒有多少根呢?生:40根,80根,35根,100根……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究竟有多少根?生:想。师:在数之前,老师先提三个要求。1.要数得正确。2.数完以后要使人一目了然。3.数得要快。学生动手数小棒,教师巡视。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有:A.按颜色数;B.每人抓一把数;C.10根捆成一捆再数。师:已经有一…  相似文献   

19.
1.出示??三个分数,让学生凭直觉比大小,教师不做评讲,转入下步.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捆小棒(每捆24根),将一捆平均分成4份,取出3份,并在听课本上写出"24根的?是18根".将另一捆平均分成8份、  相似文献   

20.
一、在观察体验中"看"到数,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