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字汇》对后世字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有字头字形错误或重出、反切用字与被切字相同或叶音与本音反切用字全同、释义不明或错误、异体关系失于沟通或不合体例等不足。  相似文献   

2.
《西儒耳目资》是明代一部用西文符号为汉语标音的韵书,通过对其反切特点进行详细探讨,发现反切上、下字用字高度统一,下字零声母化程度较高,反切特点突出,在反切改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音取《广韵》,求正存雅,合于宋代注家风气。反切用字讲求等呼、洪细的协洽,是继《集韵》之后反切改良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反切”注音方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并通过对反切声母、韵母用字的研究,阐明了汉语音节作为汉语语素,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认为,汉语音节作为汉语注音符号,有其自身的特殊价值,并不亚逊于西方拼音文字,具有现实的可行价值。对其纵向历史的和横向剖面的研究,是汉语走向拼音化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先秦两汉反切语三十余例,以证明黄侃关于“反切直出于反语,而反语则间生于双声、迭韵”的论断,认为反切语是上古汉语固有的人为合音的语言现象,是反切的直接基础,反切及反切语的产生与梵文或西域文字拼音原理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韵总》每纽"O"之前的韵字与现存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相比,二者的关系为大同小异。大同指韵数、纽数相同,小异为韵字、字形、顺序、反切用字和韵字归纽等方面稍有不同。不同可能是源于不同的版本而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国语补音>是宋人宋庠在前人音注的基础上补充增益而成.宋庠认为前人所注旧音简陋,所以根据经典音注与时音增加了新的音注,但同时保留了旧音.通过对<国语补音>旧音反切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在剥离出假性音切的基础上用反切比较法分析发现,旧音的反切用字与<切韵>系韵书有很大差别,声母和韵母也呈现出不同于<广韵>的特点,其音注反映了宋以前甚至唐以前的语音现象,有一定的价值.探求旧音所体现的语音现象,会确定旧音产生的时代,同时为中古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9.
魏婕 《文教资料》2010,(13):26-28
在双反语的环境下,《广韵》四声的双声叠韵在用字上也像反切那样讲究排列顺序,其排列顺序有一定的格式可循。本文通过对平、上、去、入四声的双声叠韵的字序进行分析,试对《广韵》四声的双声叠韵格式作出归纳。  相似文献   

10.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