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此说是否成立姑且不论,不少异形词和联、连不分有关则是事实。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联贯,连接、联接,连绵、联绵,联翩、连翻,都有两种词形。 "联"是会意字,义为"连也"。繁体字写作"肺",左边是"耳",右边是"丝"。《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有人觉得这一说法牵我附  相似文献   

2.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3.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4.
“绝”字的古文字象用刀割断两丝的形状,它的本义是。“断丝”。《说文》:“绝,断丝也。从系从刀从卩”,“从系从刀”就是用刀断丝的意思,“卩”是后加进去表音的,即古。“节”字。段玉裁注解说。“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可见绝就是断绝、分割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绝秦赵之欢”“以绝秦望”,《赤壁之战》中。“不如早与之绝”的“绝”字,都是断绝的意思。“绝”由断丝引申出割截的意思,《释名·释言语》说“绝,截也,如割截也。”也如《劝学》篇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即用舟划开流水,截断江河而达彼岸。事物截断以后,关系便不存在,因此“绝”又引申出竭尽(没有了)、灭亡、消失的意思。如《墨子·公输》中“虽杀臣,不能绝也。”的。“绝”就是。  相似文献   

5.
释“單”     
《说文·□□部》:“單,人也。从□□,□□亦聲。阙。”前代学者固已疑之矣。小徐《□□传》曰:“许慎阙义,至今未有能知之者也。”清季金石之学畅,漸悟單之所从非□□。王蒃友《释例》云:“案<绎山碑>戰字从單,汉印中單字亦往往如此。博古图从單之字,其形甚多,小篆整齐之,遂从□□,许君随文说之耳。”  相似文献   

6.
我教二年级语文。有一次,我教《借条和收条》一课,当我将课前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本课“借、凭、联、店、册”等五个生字用小黑板挂出来,打算像平时一样教学生逐个认读的时候,下面却“乱”起来了。这个说:“店,合作商店的店,这字我认识的”;那个说:“联字是耳字旁加开关的关”;有个孩子干脆站起来,  相似文献   

7.
人们形容某人不识字,往往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有人解释说,“丁”字最简单、最易识,若连“丁”字也不识,当然其他字更不识了。这是想当然的解释,岂不知“一”字比“丁”字更简单易识。《现代汉语词典》与一些成语词典引《旧唐书·张弘靖传》中“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来解释,说其中“丁”字本当作“个”,因形近而致误,后人便说“目不识丁”。这也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其实,“目不识丁”之典出于《晋书·苻坚载记》。太元七年(382年),苻坚宴群臣于前殿,奏乐赋诗。有位别驾姜平子,诗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竖钩写成竖,成…  相似文献   

8.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9.
谈“序”     
序,即序文,也叫序言,是一种文章体裁,比之如诗歌、小说一样。序是怎样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的呢?要探明缘由,恐怕还得从序字本身说起。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叙,古或假序为之。”这即是说“序”是“叙”的假借字,本字还应该是“叙”,而“序”可以当作“叙”来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用“序”,而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却用“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11.
“章”字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章”字的字源结构,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许慎《说文解字》:“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据我们对《诗经》、《尚书》、《左传》、《论语》、《孟子》等先秦古文献的考察,以“乐竟为一章”的用例罕见,许说颇为可疑再从字形看,商周古文字中“章”字作(乙亥毁)、(竟)、(颂),并非“从音,从十”结构,因而古文字学家均不赞同许说。“章”字的古文字构形及据究竟是什么,诸家说法歧出。如:1、林义光说:“(章)本义当为法,从辛。辛,罪也。以‘王束之;以约束有罪也。”2、高田忠周:“十,甲古文同形”,“…  相似文献   

12.
《芙蕖》中有这么一句:“是芙蕖也者,无“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这一承上启下之笔却有点叫人困惑,前面分述其可人之处,言及眼、鼻、口、用,偏未涉及“耳”,可在这句中却用了“耳目之观”和下句“家常之用”相呼应。这目可以观,这耳又怎与观相涉呢?课本上对此现象没有注解,这种语言现象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13.
议“相”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常常出现“相”这个字(音Xiāng,起指代作用的副词)。对于这个普通的“相”字,它的含义和词义演变,我们发现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先将几种说法略述如下。一、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笼统注释的:交相也,《易咸》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按凡彼此交接皆曰相。这一注释的基本观点是:“相”纯为“彼此交接”,全是起互指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16.
东的繁体字为“东”,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东部》说:“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思是早晨太阳顺着树木往上高升,表现出一种动态,这就是日出的方向,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代所传说。但现代有些古文字学者却认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东”字像是一个无底的大口袋,里边盛放物品,两端用绳子结扎起来,实际上是“橐”的本字,后来“东”字被借去作为表示方位的字,于是另造一个“橐”表示口袋意思(口袋无底为“橐”,有底为“囊”)。这就是说,“东”字本来是整体象形,不可分割,《说文解字》误把象形字当作会意字了。西是个象形字,…  相似文献   

17.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18.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9.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一词始见于《白虎通》、来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其毛以助其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陈澔在《札记集说》中则说:“未有火化,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辞海》释“茹毛饮血”,“谓太古时人们还不知熟食,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吃。”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的释义也同此。我们认为达  相似文献   

20.
“不”,从古到今一直作否定副词。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不”为:“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根据这一本义,以后的字、词典,直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收有表示否定意义这一义项。然而,“不,能当语助词,无词汇意义”这一义项却被一些字、词典的编纂者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例如,《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收这一义项。《说文解字段注》也未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