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如果记忆不会随着我们的离去而灰飞烟灭,那又将怎样?科学家们在努力尝试着让记忆成为永恒。我的奶奶,朋友们都叫她博比,是一个农民的妻子。她一生坎坷,经历过"二战"的洗礼,但动荡的生活并没有迫使乐观、坚强的她放弃自己天然的喜好——奶奶把她生命中认为有意义的物件全部都保留了下来。一封封发黄的信笺,一张张便签和清单;那些破毯子和旧衬衫总能在她  相似文献   

2.
骨折新疗法     
骨折新疗法在为难以处理的骨折病人做手术时,医生常常使用金属螺丝、锔子等物件进行固定,以助骨的愈合。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名叫诺丽安·凯普的医生将用一种“胶”取代那些笨重的金属物件。她已在12家美国医院做过试验,并获得成功。她还在荷兰和瑞典做过几...  相似文献   

3.
周平凯 《大理文化》2011,(12):50-52
一1531年春的一个黄昏,夕阳落照,春意绵绵。兴教寺的老和尚像往常一样懒洋洋地查看了一下各个门窗,确认没有什么疏漏之后,穿过深深庭院,准备关上那厚厚的大门。不远处的四方街一到晚上就太嘈杂了,嘈杂足以影响到佛门的清净,所以天黑之前,重重关上  相似文献   

4.
正一天下午,理发师大卫·瓦格纳收到了一封信。这些年,除了账单,大卫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信。他疑惑地拆开那封信,里面讲述了一个英雄故事,而那个故事的男主角,竟然就是他这个平凡的手艺人。信是一个女人写来的,她是大卫的熟客。三天前她来得很匆忙,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前预约,也没穿精致的套装。刚巧那天客人比较少,大卫看她一脸疲惫的样子,心头一热,决定加送给她一个头部按摩。信里,她告诉他自己原本想要自杀,只求能在葬礼上看起来体面一些,想让大卫最后一次帮自己做头发。但是大卫温柔的心之举让她看到了这个世界温馨的一面,她突然觉得生命值得期许,  相似文献   

5.
苏珊·桑塔格,美国最智慧的女人刚刚离去,世界文坛的悲伤尚未散尽,2005年4月5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在大洋彼岸,美国另一位文坛巨匠索尔·贝娄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贝娄和桑塔格是两种风格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闪耀着灼人的光芒,但贝娄没有像桑塔格那样,在公众场合频频地亮相。他是一个黑夜里安静的老人,没有丰富的外部举动,也缺乏惊世骇俗的语言。而桑塔格是一个典型的公众知识分子,她是“美国的良心”,所以无法安于刻板的书斋生活,虽然她喜欢阅读,但静静的阅读只是为了发射更多炮弹一样的批评,她更喜欢的是行走、观察和…  相似文献   

6.
在纷繁嘈杂的当代社会,能够避开外界纷杂干扰,以宁静平和之心境,遵循自然本真变化规律,畅游于自我修为的艺术世界者,无疑是不为世俗所囿、令人心生敬慕的智者,也是今时今日鲜有之人,而陈宏年先生正在其列。  相似文献   

7.
何韵兰的名字在美术界并不陌生,这不仅因为长达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令她称得上老资格画家,也不仅因其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和成功举办个人展览,而且还因为她的顽强进取精神和鲜明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年龄的增长,她对人生的体验与认识更深沉广阔.做为一个女性,她在自己丰富的感情里注入了更多的温情,并时时流溢在作品里.同时,何韵兰还有一个秘密:她永远年轻,她对人生永远是积极参与,对朋友常是热情扶助,对世界总是渴望求知,对艺术则是执著追求.和她交谈时没有人不注视她那乌亮的眼睛.里面充溢着深邃无尽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在1977年出版的美国文化史名著《伊甸园之门》中,莫里斯·迪克斯坦把我熟悉的欧文·豪和另一个叫苏珊·桑塔格的人誉为美国当时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谁是苏珊·桑塔格”?2002年的某个冬夜,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疑问。一、美国最智慧的女人我没有想到,苏珊当年如此年轻,才44岁时就获得那样的评说;更没有想过她是一位女性,在我的印象中,在思想界获得成功的女人可没有娱乐界那么多;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她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明星”级的知识分子,过去四十多年中,她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关注世界和被世界关注。苏珊1933年1月16日生于曼哈…  相似文献   

9.
琥珀屋之谜     
琥珀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富有趣味的宝石,与珍珠、珊瑚一起并称为三大有机宝石。在古代,人们就使用琥珀制作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日常物件——烟盒、烟灰缸、钟表等等,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琥珀制品甚至比一个年轻的奴隶还要昂贵。而提到琥珀制品,琥珀屋恐怕是其中最有名也最神秘的一件。  相似文献   

10.
钱会芬 《大理文化》2021,(10):27-34
丈夫的单位今天下午聚餐.独自吃过晚饭,我洗了个澡,在阳台上边玩手机边晾头发.就在我准备起身离开阳台的时候,一个女人进入了我的视线. 此时太阳距离西山顶很近,就像一个迟暮的人,散发着缺乏温度的光. 那个女人就在这昏黄的天光中迟疑地朝着这个小区走来.不是本地人,我一看就知道,她没有在一个小县城常年居住,对一切了然于胸的那种笃定和从容,也没有乡下人那种惶惑甚至紧张.她并不急于赶路,而是边走边四下观望,仿佛是在辨别方位.  相似文献   

11.
我从山中来     
在一个幸福家庭中,有一个自称"没有一天不快乐"的女孩,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一个农村女孩.   我上了初中,不得不离开父母来到城里上学,我舍不得,心中有说不出的难舍难分,因为我知道,这样一来父母给予我的爱就会随之疏远.……  相似文献   

12.
雨后虹     
这是一个大雪纷飞、北风狂吼的日子.一家医院里,一位妇女正在分娩.医生和护士忙里忙外终于顺利地为她接了生.她生的是一个男孩,更值得庆幸的是她们母子俩都很健康,五天后她们就已出院.男孩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妇女时常亲吻他,对着他总是有说有笑的.时间又过了七天,这男孩还差两天就有半个月大了.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男孩患了急性肠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死去了.从这以后,她的脸上再也没有过半丝半缕的快乐.她茶饭不思,只是在日夜不停地哭泣,流着一些无用的泪水.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她的身体渐渐地消瘦下去,最后,死神把他带走了……  相似文献   

13.
旧片段     
裁缝 老旧的光阴、老旧的房子、老旧的巷道、老旧的物件、老旧的手艺,一切都是有生命温度的,每次我触及它们,都能让我的内心找到归宿,持久地获得平静. 在滇西,我一直喜欢这个叫诺邓的古村.村里有户祖上几代人做裁缝的人家,当地人称之"杨家裁缝".杨家具体什么时候做的裁缝,村里没有一个老人能说得清,只说是大概清末民国时期他们家就...  相似文献   

14.
张宝明 《寻根》2008,(1):37-42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的几个世界:文化冲突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几个世界》(My Several Worlds),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54年出版的回忆录的书名。1892年她出生四个月就随着当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地清江,后又迁往镇江。她在回忆录中生动地记叙她那特殊的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养成。她说自己怎样“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长大——一个是属于我父母的,狭小的、白人的、清洁的、长老会的美国人世界;另一个是广大的、温馨的、欢乐的、不太清洁的中国人世界,而两者之间可说并不相通。在中国人的世界时,我说中国话,举止  相似文献   

16.
承受负担     
在我忘不了的几个情境中,这是一个-- 虽然过了许多年,但我还记得很清楚.她是我小学时的一个语文老师,她很善于言谈,又注重沟通学生的心灵,因此每个学生都很喜欢她.那是一节语文课,她讲得确实很精彩,但是我刚被一场高烧所"袭击",一点精神也没有,坚持不住趴在桌子上.我几次注意到老师走到我的旁边,却无动于衷.突然,觉得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四处看了看,老师却不见了,每个同学异常的目光都射向了我,我不知所措.恐惧间,老师重重的两书本,落在我的脑袋上.我委屈的泪水突然落在了桌上,书本上……  相似文献   

17.
铁栗 《大理文化》2012,(7):73-75
一个闲暇的日子,我们到无为寺去看风景。无为寺曾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我们还没进入山门,就觉出了浓浓的禅意。山门是一个叫张建春的人建造的,这个张建春用一道山门把世界分成两边,上边是明丽的山水,下边是嘈杂的市井。或许是因为阳光的衬托,山门放射着光晕,一种物质生命的灵气让我们心思柔软。  相似文献   

18.
浸染     
姚静 《大理文化》2010,(11):30-35
文卓兰特意选择了一段舒缓清越的古筝曲作自己的手机闹铃声。她想古筝曲比起流行歌曲来少掉了许多嘈杂的伴奏,既可以把自己叫醒去上早自习,也不至于把丈夫黎强吵得睡意全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清丽而“满蕴着温柔”的文笔,构建了一个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之爱、人类之爱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世界;在这温柔的爱的文学世界里,人们情不自禁地深深为之陶醉。冰心不愧为独树一帜的作家,她的作品堪称美文的典范。 冰心是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之先河的作家。她的创作充满热情和进取精神。因为她“是被五四震上文坛的”(冰心语)。她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反传统气息。同时,她又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开拓了一片传统文化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世界的玫瑰     
程鹿峰 《世界文化》2006,(10):46-47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喜爱玫瑰,崇拜她,讴歌她。有关玫瑰的故事不胜枚举,她对人类的历史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都写下来,即一定是卷帙浩繁的巨著。玫瑰在古印度享有殊荣,甚至于为之立法,法典规定,每一个向皇帝呈献玫瑰的子民都能够向皇上提请自己的要求。印度婆罗门用玫瑰装饰自己的教堂,皇帝用玫瑰来装饰自己的寝宫,百姓可以用来向皇帝缴纳贡赋。关于玫瑰最早的记载源之于古印度的传说。据说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拉克什米诞生于由108片大花瓣和1008片小花瓣构成的盛开的玫瑰花中。拉克什米成了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司美的女神,而包裹她身躯的玫瑰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