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末考试,有一道写成语的题,有一些学生写了“机智勇敢”“努力学习”“意志坚强”等。阅卷时教师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成语,有的认为这不是成语。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干脆“放宽政策”:像这些辨别不清的四字短语都算成语。  相似文献   

2.
分式的启示     
今天,上作文辅导课,李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李老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个1/2与7/8,我想:“李老师在黑板上写分式做什么呢?这是节作文课呀!怎么写数学分式呢”?不一会,李老师转过身来,微笑地说:“你们谁能猜出我在黑板上写的分式是什么成语?”我想:“1/2与成语有什么关系呢?会不会是一心一  相似文献   

3.
成语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成语”的概念具有模糊性,有的人把它理解成“现成语”,有的把四个字的都认为是成语,这都是不准确的。现代语言学者多次想对成语作个划界,又不时碰上这样那样的难题。因此,确定成语的范围,划清它与其他熟语,特别是与惯用语的界限,成为判定成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成语图猜     
文章由词汇组成,词汇的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关于词汇的小游戏——成语图猜,也就是看图猜成语,考考大家,从小学到现在,成语学得怎么样了。可能有的同学没有做过这样的游戏,所以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比如,第一个图,“正”字在图的正中心,而“怀”则在图的下方,显然,这便暗喻成语“正中下怀”;第二张图,一个“一”,还有一个反过来的“3”,这是什么意思呢,答案是“举一反三”,你猜对了吗?至于第三张图,“马”的繁写字下面有四个点,代指马的四个  相似文献   

5.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如臧克家所说“:《老马》这首诗,写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存心用它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作者在诗中塑造的意象,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造,有的认为《老马》写的是农民,有的认为是包身工,有的认为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老师等等。这种“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情,见仁见智,也不会相同”(臧克家)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形象地说明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由于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有些古诗往往经读者“…  相似文献   

6.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7.
看了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有心的生活者?谁都在生活着呀?谁还会没有心?”是啊,如果只是看表面,可以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心的,都是生活者,但是若要细分,同样都在生活着的人,有的人是“有心”的,有的人却是“无心”的。就说写作文吧,经历了相同的事,有的人会写得非常精彩,有的人却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句话来,写得精彩的人,就是“有心”的,写不出几句话的人就是“无心”的。我在《你想有枝神笔吗?》的文中说过要“多想”,就是这个意思。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多想”和“不想”,“有心”和“无心”,结果一定…  相似文献   

8.
教材解读 有的教师认为《习作4》不好教,分析起来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很多教师对“剪纸”比较陌生.更别说是教学生了:二是在学生写什么的内容上游移.有的认为要围绕“剪纸艺术”来写.理由是教材用了大段文字介绍“剪纸”艺术:有的认为应围绕一幅剪纸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来写,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2008,(6):49-49
问: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版块中的“读读记记”中有成语“惟妙惟肖”,有的成语词典写的是“维妙维肖”。我们这里的老师们说“惟妙惟肖”和“维妙维肖”都是正确的。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0.
成语言简意赅,内蕴丰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或神话故事,而且还有“主角”。有的“主角”就显现在成语中,比如“愚公移山”。有的成语是发生在这个“主角”身上的故事,比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李白。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学一听说写创新作文,就认为只要有“奇思妙想”就行了。其实,要写好创新作文何止是得解决“想得奇妙”这一个问题呢?它同样离不开知识。要知道,在知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爽’字,你认为这个字该怎么写呢?”老师的话刚讲完,学生就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翻开语文书,在书中寻找答案,有的用小手比画着,有的用笔在纸上练写着……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爽’是这样写的。(学生按笔顺书写爽字)”老师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写呢?”“因为,我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学生十分肯  相似文献   

14.
“邯郸学步”、“败走麦城”、“逼上梁山”都是由地名构成的汉语成语,类似的情况,在英语中也不乏其例。不少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来源:有的源于宗教或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希腊神话传说或文艺作品。本文收集了部分涉及地名的成语,试与读者共同领略英语成语的魅力。1.meet one's Waterloo  相似文献   

15.
成语“画虎类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这是马援给侄儿写的信,意思是告诫侄儿:不要轻易效仿伯高、季良这两个人,学得不好,就学走了样子。后来,世人用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有的书作“画虎类犬”。其实,“画虎类狗”中的“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狗。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成语古代传今朝,个别词义早变了。古义今义差别大,望文生义会混淆。我们在学习成语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字明明很好认,可是一到成语里就像变了样儿似的,怎么也搞不懂了。举个例子来说,有这么一句成语:走马观花。倘若我们见到它,从字面上讲,还以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观赏花儿”呢,其实这句成语的意思恰恰与此相反,并不那么悠闲从容,而是骑在马上飞快地跑着看花,常用来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例如: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得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西湖,别的什么也没能去看。你一定会感到纳闷,“走”是迈步而行,谁都知道,怎么一…  相似文献   

18.
张可 《湖北教育》2007,(1):34-36
教材分析《语文乐园八》的“我来试试”版块由“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组成。“读一读”中的第一项出示了6个成语,每个成语里都有带点的字,这些字都是日常容易读错的字,学习本题.让学生掌握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积累成语;“读一读”中的第二项,安排了4组词语,  相似文献   

19.
天上人间     
俗话说:“抬头三尺有神明。”天上果然有神仙?姑且信它一回,比较比较天上神灵与人间“精英”到底谁更胜一筹。天上的琼浆玉液在历代文人墨客中写得令人迷恋,而当今,谁稀罕这玩意儿?“聪明”的人认为太素  相似文献   

20.
冯珊珊哭得好伤心,几个同学过来劝她,有的说:“珊珊,别哭了,我也漏写过作业。”也有的说:“女孩子就爱哭,咱们班谁没忘过写家庭作业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