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骆传伟 《海外英语》2013,(5X):179-181
《红楼梦》中的姓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表达作品主题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相关译文,考察人名翻译策略与姓名文化传递得失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傅张萌  何大顺 《海外英语》2011,(10):184-185,199
明传奇《牡丹亭》有多种英语译本,有的译者翻译时侧重于文学性,有的译者翻译则侧重于舞台表演性。此文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比较分析了汪榕培译本、张光前译本、许渊冲和许明译本。总的来说,张、汪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青梅竹马》是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近年来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出现了多种译本。但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凤毛麟角。萧萧译本、林文月译本和朱园园译本是各译本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对这三个译本展开比较、分析,发现萧萧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林文月译本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园园译本则综合运用了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5.
栗龙 《海外英语》2016,(4):101-103
该文对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系列中较为冷门的篇目《工程师大拇指案》进行译本分析。结合案例,从中国传统叙事模式的视角对比研究两种译本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从而探究归化法与异化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亭》成为我国戏剧典籍对外推广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七十余年来共出现四个英译本并在海外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享誉盛名。伴随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成为了近年来翻译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梳理《边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三个英译本(金堤译本、戴译本和金介甫译本)为研究语料,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译本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9.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译本多样,以杨、霍译本最为著名,从二人英译翻译策略的选择可知,策略选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无论选择什么策略,都会受到译者的文化功底、读者的接受预想以及文化的不对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受制于译者目的,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成功,就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对文化的接受情况。根据译入语读者的汉语文化程度,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就会形成不同的译本。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分析《红楼梦》不同英译版本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对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有一定的帮助。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已建成的《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对象,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简称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英译本(简称霍译本)中围棋用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两位译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翻译的处理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霍译本与杨译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创造性叛逆,均站在译介受众的角度,采用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饮食文化也不断向外传播。在翻译包含大量的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民族性的文学作品时,由于巨大的饮食文化差异,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完全对应的表达。本文将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探讨《红楼梦》杨霍两个译本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来分析杨霍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最后,分析阐述杨霍译本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彭金玲 《海外英语》2012,(18):165-167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佳作。该文拟通过对该小说斯诺和张培基所翻译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译者对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  相似文献   

15.
陈淑婷 《文教资料》2012,(11):25-26
《小王子》是一部非常值得研究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目的理论指明翻译方法及策略主要由译本目的决定。目的理论把目标读者放到了比原文作者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两个著名《小王子》译本,试从目的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为了达到其译本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董为国 《英语广场》2020,(10):10-13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域下,对《浮生六记》林语堂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了1939年译本和1942年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并从篇章结构、文化负载词和注释三个方面对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42年译本在1939年译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译,在整体上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运用了更多的归化策略,甚至运用了"编译"的手段,让西方读者易于接受,产生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浮生六记》林译,特别是1942年译本对中华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处处流露着宗教意味.杨宪益夫妇秉承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进行翻译,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的独有风味.在处理宗教文化相关之处时,采用了与其他译本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手段.文章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杨氏对章回目录、专有名词以及诗歌的翻译,欣赏其翻译作品,揭示杨氏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目的论从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目的,阐明了翻译目的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霍克斯为了使英美读者欣赏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倾向于归化;而杨宪益夫妇为了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使用了异化策略。最后从宗教文化、习语和典故三个方面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译本翻译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