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代武侠电影中暴力武侠和舞蹈武侠的结合、场景与武侠的结合、传统武侠与科技的结合、喜剧化表演与武侠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简述了在电影市场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们对于中国武侠电影的创新手段,同时这种创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在电影中发展与体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是民族电影的标识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一部分的琵琶曲,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侠电影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以近几年来的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功夫》为例,选取一文一武两首琵琶曲,从历史、文学、美学等角度对上述电影中的琵琶曲的运用进行深刻解读,希望由此有助于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琵琶曲在武侠电影音乐中的进一步的多形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徐浩峰已顺利推出其编导的三部武侠动作电影,艺术风格逐渐成型。由《倭寇的踪迹》与《师父》可见其开拓出华语武侠片新式创作道路。其电影制作严谨,完成度高,融合武侠与文艺类型,意义丰富,蕴含巨大审美潜能。《箭士柳白猿》的发行成绩不如《师父》,其文艺性对白影响观众接受。期待徐浩峰成功建构独特的武侠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意境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这些意境强调人与空间的交融、人与人的和谐。在武侠电影的意境构成中,视觉是中心,借助图像的造型、光源、色彩、场景设置等艺术元素的和谐统一,组合营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意境,同时音乐、服装等元素对武侠电影营构银幕视像独特的艺术意境、形成特有的风情格调与美学特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伦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中国武侠电影形成一种特异的"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两个"叙事母题"是一种互为映衬、同时彰显的关系;"家族为本"的伦理思想在武侠中普遍存在;引领武侠电影走向不朽、并不断创造银幕传奇的灵魂是义、是情;对信义的追求是武侠电影矢志不渝的叙事格调。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潜藏于中国武侠电影当中的伦理意识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与好莱坞电影不同.中国武侠电影保持了主流电影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由于宗教的介入,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体系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改变了二元化叙事格局,也改变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模式。中国电影巧妙地将宗教伦理与影片叙事情节交融起来,宗教伦理在为正义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据的同时,通过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使中国武侠电影的化精神在世界动作影片的历史序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邱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6):102-105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侠类电影离不开对武侠文化、民族精神的表现。以塑造侠的形象为主线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人物刻画:一种是侠客与传奇故事的结合,另一种是英雄与人物传记的结合。相比较而言,人物传记类武侠电影更能从深层次上挖掘民族精神的内涵,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成熟的电影类型之一,是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碰撞后产生的绚丽火花。然而,随着技术的过度炫耀与艺术的逐渐式微,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景观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香港武侠电影是华语武侠电影的杰出代表。其武侠电影有三大类型元素——武、侠和传奇,三大元素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与香港电影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新龙门客栈》看徐克武侠电影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龙门客栈》是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武侠电影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作为蕴涵着东方民族文化传统与自由侠义精神的武侠电影,影片气势恢宏,意蕴深厚,人物、气度、故事、心理无不透射出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文化特质,深具传统特色和民族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香港武侠电影类型元素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武侠电影是华语武侠电影的杰出代表.其武侠电影有三大类型元素--武、侠和传奇,三大元素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与香港电影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成龙 《语文知识》2013,(3):102-103
中国早期电影类型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而武侠电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早期武侠电影中,女侠形象是十分值得玩味的:这种人物形象一方面表现了电影的商业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时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发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各自特点,其内在原因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合拍武侠片”构成大陆武侠电影的主流,同时也成为当时电影市场上的拳头产品.“合拍武侠片”出现的背后有着两地电影互动的历史背景,其出现不仅使得大陆武侠电影的面貌得以改观,更是引发了娱乐电影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唤起理论界对娱乐电影的新认识.探讨这些影片,或可为我们今后撰写中国电影史提供更多样化的路径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新武侠电影的发展与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侠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在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上较以前的武侠电影都有突破,同时产生了几种变体.<东邪西毒>之后,新武侠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新世纪出现了几部试图挽回武侠电影颓势的影片,这些影片有其共同特点.在视听语言上有了新的开拓,但是叙事模式并没有创新.  相似文献   

19.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