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不自由时,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来追求心灵的洒脱和精神的自由,这是古代诗人们的共同之处。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借寻仙访仙的方式,消释他内心的极度失望和凄凉无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心灵深处的痛楚,以及他为解脱这种困境而做出的不懈的挣扎。  相似文献   

2.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写其胸中之妙尔”的陶渊明和“使气以命诗”的阮籍,便是其中以崇尚个性、追求自由而著称,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人的自觉、文学的自觉的两位诗人。他们  相似文献   

4.
苏轼作为宋代散文大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散文风格旷达,潇洒脱俗。然而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又往往有消极情绪流露。从这种矛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豁达飘逸的胸怀中深藏着怀才不遇的忧郁;无可奈何的慨叹中蕴藏着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愤激。由忧而愤,构成了他苦闷的一生。他努力寻求旷达,结果却往往堕入虚无,而他又从不轻言放弃。因此,虚无中又透出充溢的、有为于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文学家的伟大的人品。这正是苏轼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作为一个诗人而著称的 ,其中又以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几千年来 ,他笔下所展示的那平和、静穆的世界和他那光辉伟大的人格 ,曾诱惑多少人去追求一种田园理想和牧歌式的生存环境啊。《归园田居》五首写于晋义熙 2年 ,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 ,而每一次出仕都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我们可以把《归园田居》五首看作是其告别旧环境和投入新环境的“开场白”。《归园田居》中作者始终沉浸在一种“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昂扬而欣喜的愉悦之中 ,归田后他几乎一直生活在这种宁静、轻松、自由的心境中。他强调…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批评文字。较之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有其独到之处。他站在文学求真的立场上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回归文学的自然本性。文学的求真是为了表现文学对人一种向善的力量,起到一种精神教化的作用。同时,在求真扬善的文学批评中,他也一直在追求着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涉及很多题材.他的回归题材值得关注,即诗人诗歌中对真爱、自由和自然的回归,这些题材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苏格兰农民生活的优美画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有着诗人对人类,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抉着杰出的背景、教育、特别是自然天赋,诗人在他的诗中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那就是抛弃那些违反客观规律的想法、传统和条条框框,回归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大济苍生"的理想难以化为现实,只能回归"爱丘山"的本性,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弗伦诺是美国颇有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一生见闻丰富,对美国后世文学影响极大。他的《野忍冬花》用词典雅清丽,充满了诗人特有的敏锐与柔情,又加入其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一直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写作作为一种追求自由和创造自由的生存方式,就是针对现实生存的种种不自由而企求进入自由的领域。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斟字酌句的趣事为后人所称道,比如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的炼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的一字传情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超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哈代乡土情结的体现,自然是哈代精神的庇护所和心灵的栖息地,自然是哈代创作的源泉,自然是哈代心中永远的绿洲。自然的回归就是人类本性的回归,自由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就是真善美的回归。哈代通过《无名的裘德》反映下层人生存和理想的奋斗,以及自由精神的追求。小说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裘德的悲剧也由此而产生。小说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这种冲突,批判维多利亚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回归人性,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本文就旨在通过品读他的诗歌,研究他的人生轨迹,体悟一种忠君爱民、舍身殉国的伟大爱国精神;一种坚持理想正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懈精神;一种蕴涵和升华了的凝重而深沉的有意志去作生命选择的时代意义,他所留下来的是经典的文学瑰宝;丰富而有价值的精神食粮;深邃而又意义的文化记忆。不断激励着当代青年人追求高远。  相似文献   

13.
《归园田居(其一)》一个“归”字,表露了陶渊明的心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魏晋的名士风度,使之不愿媚俗;诗人的不羁性格,让他向往自由;“辞官”彰显名士风度,回归田园是其本性使然。“故乡”是诗人自由之处,是灵魂的栖所,只有那里才能安放陶渊明那不羁的灵魂,“归”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14.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15.
论韩柳之争     
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同时并称的两个著名人物,在政治上、思想上却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而且恰恰是这种所谓并称掩盖着他们之间的尖锐对立。八世纪中叶以古文家并称的韩、柳,也存在着这种情况。韩愈,作为一个文学家是有成就的。由于他的尊孔在程度上与宋代的朱熹等人还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最为复杂的文学家。其思想中儒、佛、道兼容的倾向尤为突出。而这些思想又比较集中、鲜明地体现在他以“赤壁”为题材的一组诗文中。  相似文献   

18.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对郭小川的诗歌评价出现了“降温“的现象,认为郭诗代表偏狭的文学观念,无较高的审美价值,缺乏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文学的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只要作品满足了客体的需要(当然是健康的)就具有自己的价值。文学的价值也应与时代联系起来。郭小川的诗在当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的需要,自然极有价值,况且其有独到价值的名篇至今流传。郭小川的诗虽有失误,但主要方面现在看来还是体现了一代大诗人的独到见解和思想惑情。这一点恰恰使他的诗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新时期的诗歌的巨变之一在于诗人们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加强了主体意识。其实这种变化与郭小川当年的探索是分不开的。郭小川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可轻易加以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