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本义为"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高而平的建筑物",进而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底座。到了清朝时期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戏剧。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量词"台"的称量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称量对象也从称量戏剧、晚会等在台上的表演到能称量仪器家电等有底座的东西放置在桌子上或者类似桌子的器物上,再到汽车等放在像"台"一样的平面上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团"本为形容词,表"圆,圆形",也引申用作名词、动词。唐朝时,"团"发展出量词用法。量词"团"先是称量[+圆形]或[+球形]事物,后发展出称量"气体、气味、颜色、声音"等[+聚合成一体,+具体]的事物,再引申称量"情态""景象、景色"等[+凝聚成一体,+抽象]的事物。和量词"团"搭配的数词先限于"一""千""万",以数词"一"为主,后逐渐丰富。数词"一"和量词"团"搭配,既可称量具体名词,也可称量抽象名词。而"一"以外的数词和量词与"团"搭配称量的都是具体名词。在结构形式上,先是出现了"数+团+名"组合形式,接着出现了"名+数+团""名+数+团+动"的组合形式。量词"团"的称量范围越来越广,与之搭配的数词、代词及其结构形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中常见的动量词,有"下、番、巡、合、回、遭、次、顿、场、遍、阵、通"等。另外,还有"掌、口、拳、脚、鞭、棒、刀、棍、箭、枷梢、脊杖、瓢、杯、盏、斧、碗、桶、夜、日、天、月、年、交、步、声、里"等临时的动量词。本文拟对《水浒传》中专用动量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80-85
量词"顿"的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分别凸显[+计物]和[+计事]的语义功能,单纯依赖句法或语义并不能将两种性质有效区分开来,需将句法和语义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考察。"顿"在语义上具有量指"常规量"和"参照量"的功能,而其主观大量义并不明显,只有在流行语"一顿VP"中,整个构式才表达一种主观大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物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包括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语法化动因。到宋代,"数+量+名"结构固定下来,量词具备了计量、转指、无定等语义功能。在宋代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中,量词系统内部成员有数目的增减,通过隐喻和转喻等手段使称量的对象泛化,称量范围有扩大也有缩小。这其中依靠错综交替和语义平衡等机制协调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8.
"条"本义为枝条,《说文解字》:"条,小枝也。从木,攸声。"从本义出发引申出"法令条例"义。东汉时期,表"枝条"义的名词"条"由于事物的相似性虚化为量词,用来称量长条状的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称量范围经历了从显性长条物到潜性长条物、从具体长条物到抽象长条物的扩展过程。表"条例"的名词"条"在东汉时受句法位置的影响语法化为量词,主要修饰"法令,条文",其称量范围在后代得到泛化,到隋唐五代时期,不可罗列出的抽象事物也都可以由"条"来修饰。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移位"说、"添加量词"说和"类推"说。《史记》中"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数词+名词+个体量词""数词+名词""名词+数词"的用例情况,说明"添加量词"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类推"说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是由"数词+度量衡量词+之+名词"脱落"之"字类推而来,是由已有的"数词+容器量词+名词"格式带动而成。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言 汉语中有一些动量词可以象名量词一样直接修饰名词.例如: (1)去了一趟广州. (2)吃了一次肯德鸡. (3)看了一遍《红楼梦》. 动量词本来是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而名量词是事物的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11.
量词“位”是由名词“位”的“位置”义引申而来。其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时期,自量词始,由于其时量词少,其称量对象较广泛,是一个普通的称量人的量词,故其用法并不像现代汉语中单纯。在量词称量专职化的进程中,由于“位”所传承的来自名词的表尊敬的情态陪义的诱因,使它在量词专职化的进程中发展为主要用来称量具有尊敬色彩人物的量词。  相似文献   

12.
快要期中考试了,晋老师许诺,如果这次考试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他将带我们参观省城一所大学,中午的饭他也包了,让大家好好吃一顿。他没说好好吃一顿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但晋老师从来是说一不二的人,他说要好好吃一顿,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班里,有许多“名”人趣事,其中最出名的,就属邓嘉雯了,邓嘉雯不仅是作文班里的作文大王,也是作文班里的吹牛大王。一次,作文班正在议论食物的问题,一个同学说:“我一顿能吃两碗饭。”另一个同学说:“这有什么,我一顿能吃三碗饭呢!”邓嘉雯听了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角度研究量词"顿"的用法,探究"顿"的特点,并从语源上考察"顿"的意义,进而分析"顿"作为量词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块"本义指"土块",汉末三国时期才出现了类似量词的用例。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话里"块"是个泛指量词。关于其称量对象,宋代以前为符合[+团块状]特点的事物;宋代开始逐渐用以称量较为抽象的对象以及"钱、货币";元代时可用以称量[+片状]事物。  相似文献   

16.
量词"本"产生于两汉时期,最初用于称量草本植物,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兴用法--称量书籍.之后至明清时期,"本"既可称量植物,又可称量书籍、戏曲.现代汉语中,"本"的称量植物义已基本消失,产生了新兴的用法--称量抽象事物.  相似文献   

17.
读了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下文简称《演变》)一文,我们受到了不少启发,但觉得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左传》中称量"幄幕"的"张"是不是个体量词?(1)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演变》一开始就指出:"‘张’做量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汉语中产生时间较早的几个个体量词之一"。该文举出的先秦时期"张"做量词的例子只有上述一例,这显然是把称量"幄幕"时使用的"张"看成了个体量词。  相似文献   

18.
正量词语文课堂上老师问道:"量词有时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强马上抢答:"比如‘他给我一支枪’,如果省略掉量词‘支’,那我的命运就不一样了!""到"错了教室里,老师正在点名。"张三?""到。""李四?""到。""王五?""到……"很显然,这三声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顿时,教室里气氛凝固到冰点。老师面色铁青,一个健步冲向窗台,喊道:"王大爷你能等会儿再指挥倒车吗?"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语料库,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历时状态的阶段梳理和共时状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量词"种"的语义及其称量对象的历时演变特点与共时搭配面貌,分析了量词"种"与其称量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制约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量词"种"的语义演变情况以及语义演变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