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3.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4.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5.
"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富有表达功能的一种句式,而目前关于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研究很少。我们采用问卷测试的方法,考察留学生对这一句式的习得情况,分析了句法、语义因素对留学生习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NP+V上去+AP"的句法结构应当分析为"主语+谓语中心+补语"。关于该格式句法结构的研究,如"状语说"和"谓语中心说"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上去"在该格式中的用法与它作为趋向动词时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可将它分析为状态范畴。按照功能范畴假设与控制理论,能够为AP不同的语义指向,以及句首NP为外围格的情况提供句法解释。  相似文献   

7.
"NP1+V+有+NP2"句包括了两种意义类型:存在句和领属句.句子类型不同, "V有"的性质也不同.本文从存在句和领属句的角度分别研究"V有"句,包括"V有"中V的性质,"V有"的性质,以及"V"和"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汉语中的特殊语法语用现象"有+V/VP"格式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合理性。调查分析了"有+V/VP"格式在现代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情况,阐述这一格式的语法、语用功能与语法化过程,揭示其演进规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V+到+NP"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结构,不同的人对这一结构的意义理解一般是相同的,但一涉及语法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到+NP"结构的分析步骤:1.分清"到"后"NP"的类型;2.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到",对号入座."V+到+NP"结构分析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2."到"的词性虚化.  相似文献   

10.
周小兵同志在《“刚+V+M”和“刚才+V+M”》一文中(《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对“刚+V+M”与“刚才+V+M”两种格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刚才”句中的M只能表示较短的时段,而“刚”句中的M不但能表示较短的时段,还可以表示较长的时段。“刚”并不是纯客观地表示“发生在不久之前”,而是表示叙述者主观上认为“发生在不久之前”。 (2)在“刚”句中,M所指的时段的终点就是叙述时点;在“刚才”句中,M所指的时段在叙述时点之前。 (3)“刚”实际上表示完成体的范畴,所饰动词的时态相当于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或现在完成进行时;而“刚才”句中的谓语动词的时态相当于英语的过去时。 然而就这两种格式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结论似有可补充之处。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格式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作者及同行。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汉语母语者对"(V+O+)V+的"的使用率极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鲜有出现,这值得深思,从语义特征、产生机制及其格式义等几个方面综述前人对"(V+O+)V+的"的研究,以期对该格式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为动类双宾句包含"为+O1+V+O2"和"表为动意的V+O1+V+O2"两种形态,该类双宾语句已经消失了。究其原因,学界大多认为动词"为"的语法化是主要原因。在研究该类双宾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消失原因除了动词"为"的语法化外,还包括汉语音节的和谐要求,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发展和语用经济原则的制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NP+V起(O)来+AP"句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学界对其内部的两类句式研究不均衡。文章立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认为其内部的两类句式具有相同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且有着相同的句法生成,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类句式,即"NP+V起(O)来+AP"句式。  相似文献   

15.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A着NP"作主要谓语的句子发现,"A着NP"句主要表使动义,有时也可以表示为动、意动、对动等多种语义。结构上,"A着NP"不需要完句手段即可完句;仅使动义"A着NP"中的"着"才能用"了"替换。通过与"V着NP"的比较发现,两类句式都有不同的语义,而使动义是共有的。但是使动义的"V着NP"都表增长性持续;而使动义的"A着NP"只有一部分表增长性持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杜文霞博士的《现代汉语“V+P+NP”格式的多角度研究》一书,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一方面就每个介词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另一方面就P与v的相对位置、语体的限制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汉语介词是一个内部成员不平等的类.其原型性除体现在使用频率上之外,还体现在它们与V的相对位置的优势选择上和线性序列V+P+NP的层次结构上.从观察视角来看,将“V+P+NP”看成一个复杂结构,对其组成部分分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进行观察和描写,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不仅对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其他虚词甚至是使用频率高、义项众多的多义词的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