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之"空尽无物"义与其本义"红色"相差较大,但这种情况不由假借造成,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过渡义项,"空尽无物"义是由本义沿着"显耀昭著"的词义特点直接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2.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3.
释“庚”     
"庚"字的本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从对古今学者观点及"庚"字后起义项的分析来看,"庚"的本义应该是"有耳可摇之乐器"。其演变过程应为:"庚"从"有耳可摇之乐器"的本义引申出"接续"义和"更替"义,表示天干第七位及年龄是"庚"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4.
说“孚”     
关于"孚"字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卵孚",另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俘虏"。综合各家学说,参照具有"孵卵"义的"伏""抱"二字的引申途径,"孚"的本义应为"俘虏","卵孚"是它的引申义,而"信"义则是它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诗经》中的"除"为例,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诗经》中"除"的意义,发觉"除"的引申义及其引申规律,明确《诗经》中"除"的假借义。文章从"除"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出发,探讨《诗经》中"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序东编《现代汉语》说:“有的词有几个义项,几个义项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其中至少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义项一般是由这个义项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前者叫做基本义,后者叫做转义。”并进一步说明:“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  相似文献   

7.
杨义凤 《文教资料》2012,(34):110-111
《北齐书.刑卲传》"带领"为词组,同义连用,为"兼任,兼职",但该义在词汇发展史上词义消失,并没有进入词"带领"的义项中,文章对"带领"成词与非成词命运作了分析。明确表义、韵律表达、重新分析、韵律表达等因素促使"带领"成词。  相似文献   

8.
释“匕”     
关于"匕"字含义的阐释,学界有诸多看法,但至今未成体系。本文拟将对其含义进行系统性整理。文章主要以"女性"义和"用牲之法"义为出发点,对"匕"的其他义项进行解析和论证,从而推出"匕"字含义的发展脉络,使"匕"字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明了。文章探究主要以甲金文字形为分析主线,佐以相关字例、古书典籍用例进行解释说明。通过分析,认为女性义为"匕"的本义,由此本义引申出"排列、并列"的义项,而"饭匙、礼器、匕首"等其他义项为"用牲之法"义后起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存在一个词具有两种以上意义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一般有两三种解释,文言文中的多义词义项可多至五六个甚至十几个。古人在书面语言上以单音词为主来表达复杂多样的概念。这就必然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最早的意义叫做本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义项叫做引申义。本义可以引申出多个义项,这多个义项,也就是一词多义。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学者将它看作是联绵词,而相对忽略了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挣扎"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挣扎"的本字应为"张磔"。"张""磔"二字同义连文,并受"张开"的核心义制约,"挣扎"遂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11.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12.
释“臻”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中“臻”字所收义项都是七个,但七个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另外,所收义项与所引例句有些并不恰当,不能清晰地反映“臻”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从“臻”的本义出发,结合其常见的词语搭配情况和构词情况,认为“臻”的义项应为六个,并说明了这六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笺"字《说文》所释非本义,通过古代语文辞书释义的对比和研究有利于发掘"笺"本义及捋清其相关引申义。"笺"最初表示用于书写的狭长小竹片,继而引申出文体名等义项,其后,被郑玄用作训诂著作的书名而逐渐衍生注解、训释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命"的本义的探究说起,结合文化因素以及人类的认知特点,以古籍中的用例为基础,从"发号令"和"命令"两个基础意义方向分别考察"命"词义的引申情况,最后得出"命"词义引申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前人不明《周易》中“赢”实为其本义的相关用法,试图以假借手段去解释,所以不足取。《汉语大词典》上通“喂”通“儡”两个义项均因《周易》例句而设,应合并释作“毁坏”。  相似文献   

17.
“初造书契”中其实有两个“文”,并且有各自独立的两组引申义项,但是,这没有被后人充分重视,古今学者,常常因为不明此中差别而误训其义,本文旨在辨明“文”之本义,并纠正几条经典中的误训。  相似文献   

18.
词义引申在传统小学文献中常被误为文字的假借,以""一词意义弓l申系列为例:清儒<说文>四大家及当代较为有影响的两部通假字典对"釐"本义、假借义和弓I申义有不同认定.但结合甲、金文对"趋"字形义的释读,"釐"之真正本义应为"以手扑麦脱粒",其"治理"、"家福"和"延"都是其引申义.在"釐"一词内部各个不同引申义当中,关系相对疏远的不同引申义受源于"釐"一词不同的词义特点(即所指客观事物的不同特征).如若忽略这点,词义引申常常会被误认为是文字假借.  相似文献   

19.
"耐"的常用义"经受得住"是通过同音假借字"能"的该义产生的,而"能"的该义是通过其本义"熊"转喻引申而来,特定的使用环境"能+AP"和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特征是促成这种引申义通连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针锋相对"一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至少拥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义项:本义是"比喻双方言辞、感情、行动、能力等正好相对应",突出一致性;引申义是"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突出对立性。大多辞书只列"针锋相对"的引申义,而未列其本义。本文对此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