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品信息     
●《听杨绛谈往事》出版钱锺书夫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的传记《听杨绛谈往事》由三联书店出版。杨绛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写道: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该书作者、年近八旬的吴学昭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而吴宓先生是钱锺书、杨绛在清华大学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由杨绛先生亲自精心整理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影印版20册近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在今年杨绛100岁生日的前一天将该书送到她的手上。影印版《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展示了钱锺书先生自1930、1940年代至1990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的原貌。这些中文手稿被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按时间顺序编为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种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笔记内容不仅包括了《诗经》《论语》  相似文献   

3.
<正>网上流传一篇批评杨绛《裴多》中译的帖子。《裴多》作为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一篇,是杨绛于钱锺书逝世后所译,探讨的是生死及灵魂不朽等问题。据说批杨帖的作者吕行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古典哲学专业本科生。仔细看了他的批判文章,原来那么大一篇,主要就是揪住杨绛把music译成音乐而不是教育,以及杨绛"不懂"柏拉图看不起诗人(因诗人编故事、哲人讲道理)这两点,就一再表示"震惊"。  相似文献   

4.
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出版了<我们仨>后,依然深居简出,每天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看书写字.只是在傍晚时分,才由一个孙女辈的保姆陪着,到外面散散步.2004年是<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同时,包括<堂吉诃德>中译本在内的<杨绛文集>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4月下旬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工作中有幸与杨绛先生有所接触.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贯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杨绛文集>即将出版了,我们希望她能出席该书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但她平静地说:"没有必要嘛,我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沫,吹不成气泡的."然而,当我提出要登门拜访,请她谈谈<堂吉诃德>时,她却没有拒绝.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 《新读写》2009,(7):26-26
窗与窗帘家家都有,但就是这家家都有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非同一般。更妙的是,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女士本是一对伉俪,而他们关注的目光却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窗子及窗帘上。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2013,(Z4):23-26
《我们仨》作者,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相似文献   

7.
读吴学昭女史的《听杨绛谈往事》,真觉有无限春温遣于笔端——杨先生和钱锺书先生与书结侣、恩爱一生的情事,或读之莞尔,或读之歆羡,或读之不忍,或读之深思……人事历历,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抗战期间沦陷沪上的生活状态同钱氏自由自适的品性构成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钱杨小说创作的情感动因与内容素材,并构成他们小说局部的主题特征。钱氏小说书写了婚姻爱情等人生"围城"对人的束缚及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杨绛小说则将盲目地否定现状的"东山望得西山高"的人性弱点充分展现,并对人们对自由的非理性逐求等"人生非现实的想望"予以理性的规束与嘲谑。  相似文献   

9.
文坛勾沉     
●钱锺书杨绛互为捉刀写情诗读过《围城》的读者当会记得,苏文纨小姐那把飞金扇上题着一首小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  相似文献   

10.
冯柘 《大学生》2016,(Z1):72-73
The Bodlein Library是欧洲最老的图书馆之一,在英国只有大英图书馆的历史超过它。图书馆的名字现在通常被译为博德利图书馆或者包德雷图书馆,但是更有韵味的是钱锺书的翻译"饱蠹楼"。钱锺书夫妇留学牛津时在此处像书虫一样地用功,而图书馆则饱了这两只"书蠹"。根据杨绛的回忆,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向例不外借,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她就占据一张桌子,自己从架上取书来读。读不完的书留在桌上,下次来接着读。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2)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况精神的浩翰,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就是才。——(法国)狄德罗钱锺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已经92岁,1997年他们惟一的女儿病逝,次年钱先生也驾鹤西去。承受了如此巨大的打击,一向幽默的杨绛却说,她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钱先生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手稿,仅外文读书笔记就有211个本子4万多页。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把它们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终于编成一本学术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杨绛夫妇共同的人生经历与理念使其小说颇具互文性。对应《璐璐,不用愁!》,《纪念》作为相隔十年的回应,创作上别有指归。两文呈现了两种婚恋生活的形态与结果,而后者在思想意蕴、故事情节与人物构设上与前者交错呼应。互文关联使得前者的故事在后者中创造性地得到了延续和新的探索与演绎。  相似文献   

13.
一页题辞     
朱正 《科技文萃》2001,1(7):151
女儿朱晴,现在是以会计师为职业了。念中学的时候,也想学着写一点新诗散文什么的,也 做过作家梦。 她有一个本子,请有机会遇到的作家她题字。中生学遇到作家的机会不多,她把这本子交给 我,让我代她请人写。我当编辑,常与作家往来,真还请了不少人题字,其中就有钱锺书先 生、杨绛先生两位的题字。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4日是钱锺书和杨绛先生的独生女儿钱瑗逝世6周年忌日。她没有留下骨灰,清明节无法为她扫墓,朋友们怀念她,也只有到她学于斯、教于斯、几十年辛勤耕耘于斯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忆往追昔,凭寄哀思。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前,杨绛读到一位英国作家概括的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将这段话念给钱锺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她答:"我也一样。"相视一笑后,他们在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和光芒。  相似文献   

16.
董斜川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锺书《围城》第三章叙写诗人董斜川行状 ,说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 ,内调回国 ,尚未到部 ,善做旧诗 ,是个大才子” ;又称“董斜川的父亲董沂孙是个老名士 ,虽在民国做官 ,而不忘前清。斜川才气甚好 ,跟着老子做旧诗” ;复借赵辛楣之口介绍说 :“董太太是美人 ,一笔好中国画 ,跟我们这位斜川兄真是珠联璧合。”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承认董斜川“有真人的影子 ,作者信手拈来 ,未加融化” ,“锺书夸张了董斜川的一个方面 ,未及其他”。钱锺书《谈艺录》弁首 :“友人冒景 ,吾党言诗有癖者也 ,督余撰诗话。曰 :‘咳唾随风抛…  相似文献   

17.
夏衍轶事     
一、夏衍的"三多"夏公有"三多":一是夏公的朋友多。党内外,海内外,文化界内外,同辈与隔代,上级与下级(他1924年曾受到孙中山在日本热情的接见;他与周总理、陈毅等皆有深厚的友谊),所见略同和意见不同的同志……仅举一小例,夏公九十华诞时,钱锺书、杨绛登门拜寿,是绝无仅有的(钱杨二位学者从来不去任何领导干部的家)。这个"多",叫以德服人。一个人的德与才是相通的。德  相似文献   

18.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19.
正杨绛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现场嘉宾一共有两位,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是其中一位。节目中,李昕谈到了杨绛夫妇的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他们三十多年不换房,不装修,不买家具,但是他们捐出两人全部的版税超过1000万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节目播出后,帮杨绛先生料理版权的友人吴学昭,特意给李昕打来电话:"你们这期节目做得不错,杨先生看了很高兴。但她  相似文献   

20.
傅雷、钱锺书、杨绛皆我国翻译名家,他们不仅各自从事翻译实践和进行翻译研究,彼此之间也时有翻译"过从"甚或"唱和",具体内容包括出谋划策,切磋技艺,解惑答疑,品头论足,记述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傅、杨、钱以及其他知情人的笔下都有一定的记载。本文即对相关文字进行梳理,以求将傅、钱、杨三人之间"剪不断"的翻译联系较为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