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有四部传奇改编自他的小说 ,本文以这四部传奇对小说原作的改动为切入点 ,参照李渔其他的戏曲和小说作品 ,发掘其戏曲与小说在创作动机、创作观念和创作状态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李渔将戏曲取材于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总结为“稗官为传奇蓝本”。不同于绝大多数剧作家在戏曲创作时拾取现成题材的做法,李渔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小说和戏曲本身存在的文体差异以及李渔创作理论的影响,改编而来的戏曲在叙述方法、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与原本小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渔耙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提名为《无声戏》,可以看出他的戏曲创作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他有卓富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他把创作戏曲的经验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世耳目。为我一新”。形成了独特的李渔式风格。但是。这种程序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也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秦腔的发展和繁荣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实现的。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曲理念对秦腔剧本创作、剧情、人物等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李渔把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成功经验值得秦腔创作者学习。通过分析发现,秦腔创作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或暗合了李渔重视戏曲结构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清初的李渔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戏曲理论的创新性之一就是不乏哲学思辨。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李渔关于宾白字数的多与少的论述上。研究和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辩证论,对提高当代戏曲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满足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巧团圆》是传奇中最具戏剧性的篇目,是李渔求新求异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李渔的创作中多次出现对同一故事题材进行两次创作的现象,本文结合李渔的戏曲理论分析其传奇作品《巧团圆》对其小说《生我楼》的重新创作。  相似文献   

8.
“关目”是关于戏曲结构情节安排和构思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明代戏曲评论家品评元人杂剧和明代传奇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戏曲关目理论,这些理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运用,形成了他独特的戏曲关目艺术:关目新奇有趣,细密紧凑,关注人情。李渔的戏曲关目理论及创作实践,对我们深入了解其戏曲创作成就及繁荣当代戏曲文化事业,提高创作、改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渔戏曲叙事理论的诞生,受到明代以来叙事文学及其理论的滋育,也受到李渔自身小说戏曲兼擅的艺术思维、观众本位的创作取向、求新尚异慧而多才的文化性格的直接影响。李渔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理论的形成,既是戏曲理论研究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是近古戏曲文化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1.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李渔对剧作家与观众关系的阐述程华平清代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曾这样描述他创作剧本时的状态:“笠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 ̄①这种创作心态很清晰地表明了李渔把...  相似文献   

12.
李渔作为明清之际的一名戏曲理论家兼剧作家,在中国剧坛享有盛誉。文章以李渔的代表作《风筝误》为例,试图挖掘其剧本结构与写作笔法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全面展现李渔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清初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理论家。李渔在其剧作理论中,将结构列为第一,对戏曲的结构有系统而精辟的阐发。而《风筝误》是李渔传奇创作代表作。将二者相结合,旨在较为全面地探讨《风筝误》与其戏曲结构论的一致性与共通性,以及李渔践行这一理论时,在《风筝误》中表现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4.
李渔在戏曲、小说创作及建造园林等方面均有造诣,园林美学思想在其小说的构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追求一种园林美,小说以"楼"命名,故事情节也围绕着"楼"展开,小说中的楼亭、台阁、水榭、墙壁、花草、树木等不仅起到了分割空间营造环境美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小说情节的设计、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15.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戏曲理论家,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随着对李渔小说戏曲的进一步关注,人们越来越发现李渔的小说戏曲呈现出新奇的独特个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其作品新奇特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很少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作品呈现出这种独特性的原因。李渔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创新型作家。正是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持有创新求变心态,因此,他的作品才会以新奇著称。  相似文献   

16.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渔是一个艺术多面手,他在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小说、小品文、诗词、音乐、绘画、广告、编导、舞美等各方面都有建树,其中以戏曲理论成就最大。文章论述李渔戏曲理论的舞台表演性:舞台表演性的基础,舞台表演性的具体表现、舞台表演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陈国华 《红领巾》2004,(2):28-33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李渔一生有泉石膏肓之癖,他的造园实践和园林理论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园林美的追求和园林的构建给了他创作较为丰富的灵感与素材。构建园林的经验与经历也进入了他的创作之中,进而影响到人物、情节、背景以及整体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20.
李渔将科诨比喻成"看戏之人参汤",其低限是讲科诨必须具有审美意味,是戏曲中笑的起跑线。李渔对科诨提出的要求是"重关系"、"贵自然",即提倡寓意深刻和自然天成。李渔的"格局"总结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经验,与西洋戏曲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作意于寻找有趣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像西方戏曲家着眼于冲突。"优人搬弄"是李渔戏曲创作的理论,它强调着写戏应首先考虑演员和观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