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家长、教育家、思想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反对家长打孩子的观点。但是,“打孩子”却像一个痼疾,久久未能在中国家庭中绝迹。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一番。家长打孩子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有的人公开主张家长可以“打孩子”。不仅中国古人主张打孩子,就是外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教师向家长诉说孩子最近表现较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作业……家长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连忙把孩子叫过来,对孩子又是训斥又是狠打,老师阻止,家长却越打越上瘾,最后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红”着脸,向老师保证再也不这样……可打过以后,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3.
有些家长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自己小时候挨过父母的打,现在打自己的孩子不算过分。还有些家长十分宠爱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正确都极具耐心、百依百顺。他们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说也听不懂,打也没有用。我认为以上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孩子是有个性、有尊严、有其发展特点的个体,家长应该尊重儿童,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确实非常难。孩子2~3岁时,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一下,难免会出点事。譬如,我儿子曾经对家用电器很感兴趣,经常想去玩电源插头。我对他说:“电是非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  相似文献   

6.
报刊书籍总是宣传不要打孩子,可事实上呢?打孩子的事情丝毫不减。我是一位中学教师,且不说我所任教的中学生中没有一个没挨过大人的打,也不谈我所调查的家长中没有一个没动手打过孩子,就是我所接触的教师中,没打过自己孩子的“教师家长”,也是凤毛麟角。于是我想,与其总宣传不实际的事,倒不咖宣传可行的事!  相似文献   

7.
一些孩子在淘气、不听话时,气愤至极的家长往往顺手打孩子的脑袋或踢打孩子的背后。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人的中枢神经分布在头部和后背的脊椎骨中,这样分布,其本身就具有何护性。打孩子的脑顶、后脑和背部,由于局部压强和震动过  相似文献   

8.
2009年8月4日《武汉晚报》讯年轻一代的父母都知道不能打孩子。可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却给了父母打孩子以理论支持。 王涛博士应邀来汉做“爱与规矩”的亲子教育讲座。讲座前,王涛博士现场做的调查发现,在场大部分家长都挨过父母的打,但对于自己的小孩做错事是否也需挨打,家长们有些困惑,打过孩子的父母则颇感内疚。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0.
怀宏煜 《辅导员》2013,(20):44-44
<正>我们常听一些教师在埋怨:说他们的一些学生,一学就会,一放就忘;有的给讲几遍,也不会;学生懒,不爱学;学生笨,学不会;学生聪明,却不愿学……有些家长也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每逢考试拿不回好分数,望子成龙的热望受到打击,于是对孩子非打即骂,搞得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11.
木子 《家教指南》2004,(1):14-15
背景:中国传统家教“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根深蒂固,今天当赏识教育、终身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抱怨: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近来,在城市热门话题“丁丁案”中,丁丁妈妈与“继父”在使丁丁身心严重受创之后,居然还直言不讳:“我们打她是因为爱她”!于是又引起了人们对家长管教时该不该打孩子的关注。现实:全国半数以上孩子在家挨打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山东、湖北等十省市所进行的“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采取打或骂方式的大有人在。在被调…  相似文献   

12.
叶子 《家教指南》2004,(4):29-30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十分爱孩子!可孩子却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缘何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家长认为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代沟”使然,表达示爱的方式方法不对头!那么,怎样正确地向孩子示爱?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而不是总要摆出家长架子,拿足家长作风。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学院父母中心的指导者哈丽雅特博士说,您应该准备这样一…  相似文献   

13.
这回该打谁     
爸爸也有比儿子考得差的时候,平时训斥儿子成绩不佳的威风全无,这回该打谁?原来做孩子的榜样并不容易,努力并不只适用于孩子,更考验着家长;教育孩子远不是一顿暴打、几句斥责就能达到效果。提升自己,才有资格让孩子听你的,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才不会拿着比孩子差的试卷而没有教育孩子的底气!这回该打谁@张金星 @王子  相似文献   

14.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爱”,才能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家长对孩子无限度的宠爱,足以使他在欲望的泥潭里迷失了方向。艰多孩子真的是什么也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宁夏南部山区,广大农村孩子的教育虽然得到空前重视,但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根深蒂固,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时至今日,许多家长仍然信守着“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总以为体罚能使孩子长记性、多懂事。  相似文献   

16.
打孩子是世界性的,没听说过哪个国家的孩子不挨打。我们中国,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打孩子似乎更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那“棒打出孝子”之类的古老俗语,为盛怒之下的家长提供了打的借口,也给打罢后悔的人提供了自解自劝、平衡心理的理由。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如今,大多数年轻父母都认识到打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不打孩子不等于不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7.
怎么教育孩子,打吗?不是。不打?也不是。应该怎么做呢?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8.
酸甜苦辣均是营养,如果大人承担了一切,什么都替孩子做了,那就等于把什么都过滤了,孩子尝到的东西便没有味道了,也就体会不到真正的人生,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古代史学家司马光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曰:慈母败子。”当今的孩子,大多不缺乏爱,家长们一个比一个爱得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去爱孩子,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却因家长们的理解不同而各异,我认为应给予孩子以理智的爱。1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不要让他们缩在卵翼之下。培养孩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的能力。孩子在尚未确定自己的世…  相似文献   

19.
差生小时候并不差,之所以变差皆因为后天教育的失范与不科学习困难,社会交往障碍,逐渐落人后进行列,有的家长不是帮助孩子分析差的原因,而是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横加指责。更有16%的家长认为对孩子"不打不成器"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不少家长在管教孩子措施都无效的情况下,总是先想到打孩子。究竟应不应该打孩子,这一问题真是众说纷纭。在美国,打孩子是触犯法律的,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都已成了平等的关系,就连孩子直呼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