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名誉,更重要的还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新闻应该是忠于事实的,是实事求是的;特别是我们做问题报道的时候,如果你作为一名记者都不敢用真名,你很难让读者相信你的报道;如果你记者都不敢把自己的名字署上去,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人敢站出来说真话吗?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一直坚持用我的真实姓名署名。”——罗侠  相似文献   

3.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4.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隐去真实姓名而用笔名。记者写新闻用笔名本无可厚非。但若运用不慎重或不规范,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记者通过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经过构思写作成篇,署上自己的名字包括笔名,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承担着相…  相似文献   

5.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6.
某报社一位驻外地记者去年发稿数量名列前茅,其“奥妙”之一,是在通讯员的成稿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对此,报社内外有颇多议论。 这位记者一没参加采访,二没参加写作,何以要在别人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呢?知情人讲,名利使然。一些报社对记者工作考核按发稿数量,不管单独采写还是与通讯员合写的,统统算数,谁发稿多,得稿酬就多。在别人的稿子上署名,不费力气,却名利双收。 不同作者商量便署上自己的名字,看上去是件小事,实际上是关乎职业道德的大问题,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往深处说,它损害报社的形象,损害记者的形象。对…  相似文献   

7.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8.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 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奧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道或在其中做了一部分工作,合署名字无可非议。然而,有三种情况不能说正常。  相似文献   

9.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文窃公”的伎俩多种多样:1、原文打印,署上自己的姓名。2、改头换面或斩头去尾或作少许改动。3、原文打印,原作者名字不改,但通联地址改为自己的,注明发表署名为“笔名”,真实姓名写上自己的,以领取稿费。4、将原作者名字和自己名字并列,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以制造合作假象,而通联地址是自己的。5、改换作者名字,如原作者叫“张三”,他的“笔名”就叫“张三…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的话:<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0日发表了文章<党报头条VS公安机关>,讲的是<焦作日报>记者发现了一个"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为自己逮到了一个获得"全国新闻奖"的素材,采访后在头版整版篇幅予以报道.可是,一个月后报道中的主人公贺永星"涉嫌黑恶犯罪"被警方批捕.记者陈作华也因此文被撤销了都市新闻采访部副主任的职务.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在基层常遇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来不是该稿件的作者,却硬要在稿件标题下面也挂上自己的名字,作为真正的作者,是让他也署上名字呢,还是不让?请谢顾问给我拿个主意。84806部队战士辛宗友辛宗友同志:关于稿件的署名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困扰在通讯员心头的事儿。其实,这本来是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是谁写的稿子、谁拍的照片,就署谁的名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未来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却要挂上自己的名字;本来不是自己拍的照片,却要把自己的大名在真正拍摄者的名字之后(甚至署在首位)。有的稿…  相似文献   

12.
赵建新  金鸣 《新闻前哨》2005,(11):68-69
近些年,新闻媒体由于刊发舆论监督报道而成为被告的事屡见不鲜。有的媒体为了减少新闻官司,更好地保护媒体自身,采取模糊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记者隐去真实姓名采用化名等方法。这种办法看起来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并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只有依据法律法规,提高记者的法律意识,使舆论监督报道更加客观、准确,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一、真实准确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3.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4.
编后记     
怎样作批评性的报道,是目前新华社国内报道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的报道中已经陆续出现了这方面的一些稿件,在本刊活页版上,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许多记者和编辑对此都非常关心。本期发表了海稜同志根据他在去年年底农村记者会议上的发言整理而成的一篇文章,以供大家研究。另外,本期还发表了两位记者所介绍的他们自己的体会,其中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16.
我们单位一位通讯员,给省报投篇稿,两月未见音信,他找到省报驻地记者,签上字再发省报,时间不长就被刊用了。这种记者签名,在我们这儿很流行。通讯员的稿件一般采用率是很低的,但只要署上记者的名字,那是十拿九稳要登的。此乃记者署名的“妙用”!  相似文献   

17.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18.
投稿投到10年上,有些事情耐思量。比如署名,按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劳动谁收益。独自采写的稿件就只能理所当然地署自己的姓名。可是.有时候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园地     
1984年我在江汉油田时,有位通讯员写一篇表扬稿,我认真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稿子见报才发现,他未经我同意把我的名字也署上了。稿中把表扬的主人公类鹏翔错成“雷朋祥”,领导首先批评了我,我无言以对. 去年8月,河南油田技校一学生在游泳池舍身救人,我们炼油厂有位通讯员写稿表扬他我是专职新闻干事,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并交代他再去找当事人核实,谁知他未去核实,还把我的名字署在前边.稿子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发表,由于失实,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河南油田工会批评报社,报社派调查组来调查.我成了第一作者,又是专职干事,首先受到批评,几乎影响了单位的声誉. 署名是要对稿中事实负责任的.从此,我汲取教训,凡是我未参与采访的稿子,无法对事实负  相似文献   

20.
梁衡 《新闻窗》2005,(2):26-26
某次评奖中有这样一件事:一篇记者与通讯员联合署名的稿件获奖。事后通讯员很有意见。原来此稿是通讯员所写,寄报社,发表时记者作了一些改动,就添上了自己的名字。此类事在平时也时有发生。这里有道德问题,也有记者的志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