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贫困地区因贫困导致人口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负向循环,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探求辽宁省贫困地区人口良性发展的规律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其措施是经济上抓脱贫、政治上抓落实、化上抓教育,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在北京、湖北、江苏、陕西四省市进行的调查数据,探讨了我国高中生的现代性水平及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是否是农民对学生的现代性水平具有显著影响;爷爷或奶奶是农民而且外公或外婆是农民的学生,其现代性水平显著低于只有爷爷或奶奶是农民或只有外公或外婆是农民的学生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不是农民的学生;就父辈与祖辈的影响比较而言,父母对学生现代性水平的影响高于祖父母的影响;学生的现代性水平对其高等教育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学生的现代性水平越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强烈。  相似文献   

4.
穷县办大教育,而且还办得有声有色,这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巍山县的真实写照。“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否则,我们就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这是巍山县上上下下达成的一致共识。过去,由于贫困学生多,学校无力解决更多困难,贫困生在校学习不安心,极大地影响了全县教  相似文献   

5.
阳信县经济基础落后,县乡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都相对偏低。从一九八七年开始,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树立越穷越要抓教育的思想,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改革为手段调动办学和教学两个积极性。全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遇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重视农民人格问题研究。本文从社会现实出发,结合农民的主要生活领域,针对农民的自主、参与、进取、法制、生态等意识以及职业观念、时间观念和计划性等,对中原地区农民人格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农民人格类型正处于现代性过程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乡村文化建设、培育乡村公民精神,是培养具有现代公民人格精神的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革命的根本问题和基本内容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为旧中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极大比重。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的极端贫困和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也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贫困和落后。只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种合乎农民走上共同  相似文献   

8.
我在金沙江畔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这儿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教育和经济至今还相当落后,是典型的“少、边、穷”山区。面对大山深沟,我曾一度陷入苦恼和悲观之中。好在我是《教育研究》的长期订阅者,在人生转变的关键时刻,是《教育研究》使我茅塞顿开,眼明心亮。我学会运用《教育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少、边、穷”山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在“少、边、穷”山区实行科研兴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一承德市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但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承德市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有人称承德市为“农业大市,人才穷市”,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奇缺,每万名农民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90年代初仅有2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低,二是普通教育脱离农村实践。三是人们观念的落后,长期处于贫困封闭状态下的人,不仅科技知识贫乏,其思想观念也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式的状态。正是这些原因,使有限的土地资…  相似文献   

10.
《灯下漫笔》无疑是鲁迅的现代性思想宣言,在否定一切形式的主奴关系的基点上,鲁迅寄希望于"第三样时代",树立了应然性的社会理想与人格标尺。作为一种无名而精确的表达式,"第三样时代"体现了鲁迅独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并且成为鲁迅贯之一生的现代性追求。"人"的现代性自然是一方最难耕耘的土地,这正是鲁迅一生最悲观最无成就感的缘由所在;但是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终极之维的价值预设,其意义又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会对贫困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渗透积极思想,增强贫困生自我调适能力,鼓励贫困生拓宽人际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12.
人文关怀:治理大学校园贫困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经济、心理、能力上多重贫困的困扰,人文关怀是治理大学校园贫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理念。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走出认识误区,构建起经济关怀、精神关怀、学业关怀和能力关怀四位一体的立体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Child poverty is well known a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hild maltreatment. However,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paren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individual-level social capital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We examined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hese two factor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poverty and maltreatment. In the Adachi Child Health Impact of Living Difficulty (A-CHILD) Study,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all caregivers of first-grade children in ever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Adachi City between July and November 2015, and valid responses were used for analysis (N = 3944). Logistic and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poverty and maltreatment. Child poverty was defined in this study as meeting one of these criteria: 1) household income less than 3 million yen; 2) depriva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 items that children or the household requires, or 3) experience of being unable to pay for lifeline utilities. Child maltreatment (physical abuse, neglect, and psychological abuse) was answered by parents. We confirmed a robust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poverty and maltreatment. Medi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aren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mediated more than 60%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poverty on physical abuse and psychological abuse, while individual-level social capital mediated only 10% of the association with any type of maltreatment. In addi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ssociation was mediated by both paren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social capital simultaneousl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pporting parent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may be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remedy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hild poverty on mal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后进生问题历来是个热点问题,在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后进生群体。对后进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及引导,使他们完成社会角色转换,实现个人价值,造福社会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西部是国家社会经济落后区域,是国家贫困县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最脆弱、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本文通过分析西部贫困的特征,认为当前的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而且不同地区,贫困诱因不同,扶贫方式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建议通过生态移民、生态建设,加大扶贫模式等对策解决生态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至20%左右.他们不但生活困难,而且在心理上还有着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从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并研究调适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特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应提高对其中特困生的重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于我校开展各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教育与管理方面提出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导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应增大,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高等学校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展多种心理辅导形式的活动,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笑对贫困,直面人生,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并能很好地走上社会。  相似文献   

20.
深入贫困现象内部,关注致贫精神因素,探寻贫困内在机理,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为了使家庭教育因素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扶贫、扶智的积极作用,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将教育精准扶贫的触角延伸到贫困家庭,以提升心理生活质量、适应心理文化环境、关注“积极影响”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支撑,目标是通过心理环境调整和心理生活优化,提升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生活质量,打造智慧型、公德观、幸福态和高质度家庭。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系统以心理生活质量为主轴,从三个维度上作出整体部署:第一,以能力—智慧为核心的积极个性特征心理资源供给,包括家庭教养理念、家庭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二,以道德—责任为核心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心性修养濡染,包括指向公民道德规范的政策舆论宣传、指向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利他行为促进和指向良好村社关系的文化氛围营造;第三,以幸福—希望为核心的健康心理生活和谐体验,包括关注贫困家庭家长的高层次需要、帮助贫困家庭家长获得心理调适方法和促成贫困家庭家长的心理和谐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