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个人品格的功能。而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和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理解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论悲剧审美     
<正> 悲剧审美意识是悲剧审美主体在对悲剧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悲剧审美主体,即悲剧接受者。包括观众、读者、鉴赏者、批评家、理论家等。他们属于不同层次的接受者。一般观众和读者有的只是为了消遣,有的是为了丰富、活跃日常生活,培养艺术趣味。这一层次的人对悲剧的接受,就象大沙漠对一条小河的接受,河水流入到沙漠里面,就再也不能发现它从某个地方流出来。但河水却在沙漠的深处起着滋润的作用。这一层次的接受者对悲剧的接受停留在记忆、印象、复述故事对人物作伦理评价的阶段。悲剧对他们起着加强同情心,净化心灵的作用,起着  相似文献   

3.
蒋祺 《教学月刊》2007,(4):14-16
鲁迅作品的多义性和生成性特质与接受主体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的复杂性,决定了鲁迅作品的解读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中的惜时和相思主题有力地作用于民族审美接受心理,惜时、相思主题和惜时、相思之作构建了人的审美观照习惯.《古诗十九首》反映了鲜明的生命感伤论的主题,抒发了来自生命个体的声音,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正>卢梭曾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和诸多事物。"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及发展的敏感期,是对其终身审美态度、兴趣、能力等培养的良好契机。我们必须利用周围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处于特别活跃的时期,接受一些初级的知识,培养初级的审美能力对其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而初中美术学科的教学,则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好初中美术课程十分必要。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必要前提,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隋唐以前的历史阶段 ,是我国古代山水审美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对后世山水审美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着眼 ,兼从哲学思潮的角度 ,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来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山水审美作一点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必须承担的任务。语文是高中各个学科中最能体现和实现审美教育的学科。高中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又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生阶段,对美的感悟和接受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绝佳资源。  相似文献   

9.
陈杰 《时代教育》2012,(22):132
审美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美术还处于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将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本文就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培养作了相应的分析,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翻译的存在形式是从作家、原文、译者、译文到读者五个环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艺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环流。正文为四部分:一、思维方式和审美对象。二、笔者从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作了微观的考察和赏析。三、谈及深度的审美期待行为。四、认为文学翻译审美和再现中的重重障碍,除语言本身外,是来自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审美功利所依据的快乐法则,使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被审美的愉悦性蒙蔽了,审美不仅是美善的,也是罪恶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审美镜像。此镜像依据审美功利愉悦法则以审美图式为参照,一方面将符合自身审镜像的次级图式纳入审美镜像之中,另一方面将不符合的次级图式拒斥于自身审美视阈之外。教师审美镜像的实施机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学生关注、促使学生动机位移、迫使学生异化认同,这三个阶段分别伴随的是教师实施的时空控制、规则控制、审美控制。此过程中,被拒斥在教师审美视阈外的学生便会因不被教师接受和理解而痛苦,使得教育极为不公平和非人性,冷漠而冰凉。  相似文献   

13.
误读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具有普遍性。本文运用审美心理学和现代阐释学理论 ,通过对具体文本审美接受活动中误读现象的梳理与分析 ,对误读的四种模式进了理论归纳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关于城市文化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许多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但有关审美文化的生成、发展,以及如何建构起健康向上的审美文化发展的机制和活动平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尚处于初探阶段,本文试图从艺术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城市审美文化建构作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叙述、隐含作和接受,共同生成了小说本的声音效果。其中,叙述站在一个“美”的角度,用审美的语气奠定了全的艺术基凋;隐含作作为一种隐蔽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与叙述重合或对立,决定接受在本语音中的不同参与方式。小说作品在三不同的设置方式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6.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标准"对语文美育的目的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初中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审美情趣"。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应当把《前赤壁赋》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解读,从本出发,《前赤壁赋》是一篇以赋的形式创作的记游散。它是作直观自然美的心理过程的主动写照。章分析了作对自然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即,审美初感阶段、神与物游的会心阶段和畅神超越阶段,并指出了这种审美活动对升华作人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艺术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表现阶段以及艺术接受阶段都非常重视“空白”的艺术手法,它渗透在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而借助现代接受美学思想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对中国艺术空白中所蕴涵的读者接受理论加以梳理,可以认为,中国艺术的空白使接受者在不断填补意义空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0.
论误读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误读的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具有普遍性。本文运用审美心理学和现代阐释学理论 ,通过对具体文本审美接受活动中误 读现象的梳理与分析,对误读的四种模式进了理论归纳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