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2):32-37
清廷自踏上立宪之路起,便试图通过宪法钦定、发布《宪法大纲》以及制定资政院章程等形式来把持制宪权;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为形势所迫,才不得不将制宪权让与资政院。资政院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说,"由于清廷不断发布上谕而逐渐获得了制宪权"。相反,武昌起义前资政院议员均认可该院没有制宪权的规定。1910年之后,由于民间立宪人士持续对政府施压和资政院议员的不断争取,资政院最终在武昌起义的乱局中一举获得了制宪权并在短期内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  相似文献   

2.
从各方面比较得出制宪权和修宪权具有同质性。社会变迁和代际更替带来了人民意志必然的变迁,必须承认后代人同样享有制宪权。但是社会发展具有延续性,后代人不必主张完全的制宪权,因此代之以修宪权。修宪权是制宪权的转化,这解释了同质性的命题。并且,修宪权有其独立的形态,它是制宪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当代中国相对频繁的修宪是难免的,认识修宪权和制宪权的关系对行宪修宪实践将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制宪权创制了受限制的国家权力,保证了人民主权与国家权力的统一。国家权力由制宪权产生,与立法权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制宪权,一种几近被遗忘的权利,但因为没有完全消失,而被认为是一种权力话语。只要追寻人类权利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制宪权绝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由权利向权力过渡的"权维",它是连结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纽带和桥梁,它一头挑着国家权力,而另一头却肩负着公民权利,并规定着人类基本权利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具有始原性。制宪权这种从权利向权力转变的"权维"形态具有重要性、至上性、稀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当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局逼迫人们思考中国应去往何处的问题时,戊戌维新派从政治体制入手,发出了建立宪政国家的呐喊,形成了自己的制宪思想体系:制宪的先导为改革立法,制宪的核心为制定宪法,制宪的依托为开启民智.但因时势、认识水平等条件所限,其制宪思想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制宪权是宪法学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科学的制宪权理论有助于一国的民主宪政建设。研究制宪权问题,应首先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制宪权与人民主权的关系、制宪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制宪权的享有与行使的关系,以及从制宪权的来源、本质、地位及主体四个角度客观地解读制宪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国大革命对现代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革命中诞生的制宪活动和共和宪法为法兰西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性的框架。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法国在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政治体制的实践 ,因此 ,共和制宪传统的形成和确立为法国成功地确立共和制度起到了积极推进和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初国会制宪中中央与地方关系论争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初国会正式制宪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从这些论争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焦点,模式与国情,地方地位的界定等。但由于客观政治环境的影响与局限,一些良法美意也只能化作流星。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1946年完成的“制宪国大”代表选举,是中国历史上实行普选的创始之举。选举的实施依据是以孙中山思想为基础,经反复修订而成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据《选举法》规定,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划分为地域、职业和特种三类名目,同时并举。在“国大”代表实际选举过程中,出现了无视民众、选举舞弊、强选贿选等恶劣现象。选举结果遭到共产党方面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的联合抵制。从总体上看,1946年“制宪国大”的代表选举是国民党一党控制的非正常选举,其本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但这次选举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其所采用的选举方式,符合民主选举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0.
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报》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报》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报》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特性,政治地位以及宪政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在当今我国宪政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党内把握我国宪政发展的基本走向,创立稳定的政治环境,适时地把党科学的改革政策上升为宪法规范,发挥党在实现宪法中的带头作用,协调各种宪政推动力量等。同时,党还必须科学处理党的权威与宪法权威,政党推动与政府、公民推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犯罪构成的类型入手,归纳比较典型的犯罪构成理论,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宪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宪法的实施还有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违宪审查所遇各科法律障碍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李虹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1):128-130
宪法的核心和最高价值是保障人权,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被侵犯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定加以保障,也不能直接依据宪法提起诉讼,在公民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宪法的权威也将被损害。鉴于近年来很多公民宪法权利案件的发生以及我国目前宪法救济制度的不足,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使宪法司法化,是树立宪法权成、保障人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于宪法究竟是什么的认识决定着宪法的内容,只有明确制宪和修宪的目的,减少宪法的政治性宣言,并从具体经济政策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空间去规范国家权力的分配与运作,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才能走出宪法频繁修改的境地,实现宪法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传统的立宪理论,宪法仅以国家公权力作为约束的对象,在私法领域内宪法基本权利条款无法适用,但是进入现代宪法时期后,宪法理论将宪法效力逐步向私法领域拓展,相继出现了德国的"第三人效力"理论和美国的"国家行为"理论。在中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下,想要在私法领域内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诉讼机制,但适用私权诉讼制度的前提必须是穷尽一切救济途径,以防止权利滥用。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原则性和组织性。宪法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需要宪法性法律来保障和实现。作为宪法性法律的人民法院组织法是宪法最直接的延伸,集中反映了宪法关于审判权的规定,但其规定太过原则化与其宪法性法律地位不相适应,没有起到细化宪法规范和保障宪法实施的作用。为了能保障宪法中有关审判权的实施,甚至保障整个宪法的实施,人民法院组织法应从两方面加强:完善对宪法原则规定的细化规则,使宪法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从宪法实施的基础着手,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从结果预防上保障宪法中审判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自美国 180 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以来 ,宪法司法化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的宪法到目前仍未得以司法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特别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宪法的司法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9.
宪法程序既有外在价值又有内在价值。在我国宪政的程序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宪法程序的缺位使得宪法程序的外在价值无法体现;与此同时宪法程序的内在价值,也即程序公正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立宪权与立法权集于一身,公民基本权利欠缺正当法律程序保护,违宪审查主体欠缺中立性。为此,我们应树立程序正义观念,从分离制宪主体与立法主体、设置辩论程序和权力运行和控制程序、规定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等环节来完善我国的立宪、‘行宪和护宪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