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时期,“自杀”成为时代精神症候之一。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清代遗臣梁济的沉湖还是北京大学学生林德扬的自杀,都源自“文化激变”所带来的精神困境。新、旧两起自杀事件也引发了《新青年》同仁的关注和热议,他们对于“自杀”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可直观地见出新青年派观念和价值的分歧。同时,由新青年的自杀也直接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于新思潮的反思,成为促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向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向深受封建专制和愚昧迷信之苦的中国人民介绍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当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旗帜的《新青年》杂志曾这样号召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4.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钟扬陈独秀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在《新青年》同仁讨论中所发表的意见,一种为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明清小说所写的序.《新青年》同仁讨论中国小说,始于一九一七年。首先由钱玄同一月底读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  相似文献   

5.
原婧 《华章》2013,(24)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对推动社会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新青年》自第二卷第六号起,特辟“女子问题”专栏,成为关注女子问题、倡导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阵地。专栏也反映出五四运动爆发前,知识界对女子问题认识的聚焦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青年》第二、三卷“女子问题”专栏这一基本史料出发,重点关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倡导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专栏概况、女子教育的时代需求、思想准备、女子教育的目的与构想角度,结合文本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以窥《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主题下,对女子问题的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革命前驱李大钊与“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讯的相识,是在一九一八年。这年一月,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新青年》也在这时改由《新青年》社同人组成的编委会负责编辑。在一次商讨《新青年》编辑工作的会议上,李大钊与鲁迅开始相识。鲁讯后来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  相似文献   

7.
1921年,继《故乡》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把对《新青年》的“政治”与“中国的人生”的“路”的思考,转向了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它联系着鲁迅改造“愚弱”国民精神最缺乏“诚”的价值取向,也与鲁迅对民国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密切相关,隐含地呼应着《新青年》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1915年9月第一期《青年)问世,陈独秀主持其事,并发表《敬告青年》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支配着以后几十年理性革命的重要问题。1919年,胡适回国,在此前后他参与了几乎全部的《新青年》前期的文学活动。胡适在这些文学活动中,始则锋芒毕露高举批判的大旗,继则抱实验怀疑反对传统的评判态度,最终与《新青年》同人中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分道扬镳。对胡适的这一历程,以前的评论者大多认为胡适的这种转向是投机,也有人认为胡适代表资产阶级争夺新文化运动包括对《新青年》的领导权。本文则侧重从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目的的认识,对旧文化旧文学的态度,对《新青年》及其政治观点等方面探讨胡适在《新青年》前期的文学活动意义,以求正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发表在同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这是应《新青年》的特约而撰写的。他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他称这时期的小说是“遵命文学”,“不  相似文献   

10.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一个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痛斥了一切所谓“仁义道德”旧礼教旧教条“吃人”的血腥本质。它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号召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之后,1919年4、5月间,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深受封…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4.
《新潮》在其存在期间 ,一方面与《新青年》等紧密配合 ,对传统的封建文学以及新文学反对派展开了激烈批判 ;另一方面对文学观念、语言形式等进行深入探讨 ,在创作上积极实践 ,出现了一大批“有所为”的小说和诗歌 ,从而丰富和扩展了五四新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钰 《文教资料》2013,(29):62-63,72
“新文化”先驱们在《新青年》上以“新”字为核心,通过确定“新青年”的实施主体地位、“新”与“旧”的评判标准和破“旧”立“新”的践行方法,希图创设一套“新”文化观并将其引入具体实践。而实际上,《新青年》在后期转向共户主义之前,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惟一的理念形成,因此有必要回归到“新”文化观生成的源头去,探究“新”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能没有胡适吗?敬三本刊93年第2期上,肖经缓、彭俊人二位老师为文指出,注释《新青年》时,“主要撰稿人不能没有陈独秀”。我非常同意这一意见。不过我还要补充一点,即:《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中也不能没有胡适。我估计,人教社新编教材初中语...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八卷一号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日益在其中激荡。鲁迅的《风波》就出现在这个著名杂志发生变动“风波”的此时此地。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干预和叙述角度的调整,突显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从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共和”危机所在,隐含地表达了鲁迅对《新青年》“政治”的价值取向的呼应。  相似文献   

19.
作为提倡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力量,《新青年》同人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姿态。这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潜在的关联。本文联系清末民初新知识人走向城市的背景,认为《新青年》同人中一些人的“父亲”缺位是他们脱离旧制度、成为革命动力的重要条件;其次,“父亲”缺位影响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人生态度;在理智上,促使他们拒绝父亲的传统角色,认为应该合理地做“父亲”。  相似文献   

20.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