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前9个土场冠军入账后,很多人都认为纳达尔只是个红土高手。没错,纳达尔就是红土高手。但我们现在不得不承认,在硬地上他有着同样优秀的表现,他不再单单是个红土之王。“我想在我状态好的时候,我一样可以在硬地夺冠。”夺冠后的纳达尔像个孩子似的双手扶着下巴,他才只有19岁,这就是资本。  相似文献   

2.
梁慧敏 《乒乓世界》2006,(12):26-26
孔令辉跟我一样,不能说“老”字,你要是跟他说,“你老了”,他会说:“我不老,我才30”,也不能提退役,现在我们俩总拿这两点相互挤兑,一般人也不跟我们说这种敏感话期,男女队在一起练力量,我看他挺积极,身体训练挺卖力的,我也没觉得他老。  相似文献   

3.
我心中的神     
楚阳春 《围棋天地》2006,(11):55-57
5月18日晚,网络高手楚阳春(甘思阳二段)在弈城网站上与韩国高手“我心中的神”大战两局。据知情人士透露“我心中的神”就是当今棋坛第一高手李昌镐九段。虽说中国棋手与李昌镐交手不是什么重大新闻,但楚阳春以他的“阿波罗流”直面石佛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有2000多名网友观看了这次难得的对局。现将楚阳春的自战解说刊出,供爱好者欣赏。[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网球》2011,(11):82-82
最近碰到一个“老油条”,放小球技术精湛,经常让我看得目瞪口呆,甚至定在原地忘了往前跑。我怎么样才能对他进行有效的打击呢?我根本看不出来他会在什么时候放小球。 首先,你要专注,认真从他放小球前的习惯动作上发现破绽。毕竟放小球和大力击球的动作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一位哲人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样一条河流”。不过,如斯的岁月却让辽宁队的小将们恍惚地以像是回到了从前,因为现任主帅张引正是他们儿时的恩师。旧人偶遇,难免一番寒暄与怀念,更何况曾经朝夕相处十几年的老帅与旧兵呢?“慈父”眼中的孩子李换挺有个性的,一般不接受记者采访,除非我下死命令,他才会放开说上几句。他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如果走求学之道肯定会有出息。铁子踢球善动脑筋,与李金羽一样有灵性,都属于智慧球员。肇俊哲人很踏实,不到6岁就在我手下训练,至今没有一堂课俞懒,十几年如一日,处理事情特认真。从小我就…  相似文献   

6.
《围棋天地》2006,(14):58-58
读过《墨香棋趣》和《为惨败干杯》,会不会有人哂笑?这日本文人的棋也忒菜了!且慢,陈祖德九段在谈到中日文坛围棋交流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对专业棋手来说,胜负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生命。围棋圈子,是生死的世界。面对棋盘,友谊是次要的。业余棋手不一样,不能以胜负做为唯一目的。特别是文化界的朋友,将围棋视为文化,胜负就只是一部分,友谊才是首要的。”这里,文人的友谊又必然地浸透着浓浓的文化色彩。欲品其中味,需放眼棋盘之外。再者,中日文艺界也不乏业余高手在,那却是后话了。  相似文献   

7.
“可以开始了吗?”王海川端坐在电视机前问我,他说的“开始”是指我对他的采访,约好了晚上六点半到国家男排的宿舍里去找他,我到的时候,发现他也一秒不差地等在那儿了。 “就在这儿吗?”我指指正在哇啦哇啦的电视机,他却坚定地点点头,“就在这儿!”后来的闲谈中,我才知道,他苦练一天最大的愿望就是洗完澡躺在床上看电视,“这是我唯一的娱乐”,因为这个原因,即使是有记者采访,他也不愿意放弃这点享受。 于是,在电视机的伴音下,我开始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采访……“问吧!”他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采访姿态,在我 看来,一丝不…  相似文献   

8.
金洪生 《钓鱼》2005,(4):19-19
看了罗钓友的文章数遍,我也不知道你是针对竞技钓法,还是针对竞技比赛。你是反对“标准池”,还是反对“标准池”所带来的后果呢,君不见大师们比赛之余也在野外垂钓中展身手吗,目前众多的“野钓高手”不也一样用的也是竞技钓法和装备吗?况且“世锦赛”虽为野外水域垂钓,但对垂钓水域也制定了定的规则,在国际钓法中对垂钓方法也有定的限制,同样都是标准,只是我国与国际稍有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姜仲华 《围棋天地》2007,(12):99-99
晚上无事,我上围棋网,用网名“竹窗风雪夜”开了一局。不久有人坐下,开始对弈。我下得十分随意,不太深思,被杀得落花流水,中盘告负。对方打出字:“用的别人的网名吧?”我一愣,答:“是自己的。”“不可能,我和这人下过,他下得比你好。”我惊奇地问:“这个名字就是我啊,我何必冒充别人?”他答:“以前我和他下,他第一着都下在天元上。”我说:“我从前也喜欢第一着下天元。”我说这个名字出自杜牧的诗,他还是不信,我也糊涂了。重名?不可能,网名不能重复注册。  相似文献   

10.
杨允敬是谁?杨允敬在武术界可谓默默无闻,既不是哪派掌门,也不是武术冠军,更谈不上什么权威人士,甚至都无法定论他是哪个门派的。杨允敬学习过散打,练过大成拳,专修过截拳道,打过几天太极拳,用赵本山的话说“都学杂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哪个练武的不希望自己成为武功高手呢。怪就怪杨允敬不但爱学,还爱“瞎”琢磨,这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琢磨通了点武学上的事儿,这既让他感到高兴,也时记得折磨着他。杨允敬有时就想,我既然琢磨通了,为什么不告诉其他习武者呢,也好让他们少走弯路,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武学感悟告诉给朋友。可是,朋友说啥也不相信,“你那些理论有啥根据?经过实践吗?”是啊,我的理论经得住实践吗?杨允敬有些迷茫。于是,他北上哈尔滨,南上广州,自费验证自己的理论,历时两年,花费近两万元。有人劝他,拿钱干点啥不好,净整这没用的,你能成为一代宗师啊!也有人说他,放着工作不好好干,整天不务正业。杨允敬没有回头,仍然继续着他的实践活动,这时他已经把最初的想法扩大化了,并且把自己的感悟形成了理论,称之为“静拳道”。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月,业余比赛十分繁忙,国学杯、商旅杯、陈毅杯等重大业余赛事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上演。10月11日,马天放7段以十战全胜的战绩再次加冕国学杯;接着商旅杯上朝鲜棋手赵大元夺冠;月底,马天放又在怀安杯业余公开赛上再夺一冠,在半个月内敛取16万元的奖金;10月22、23日,胡煜清7段在第3届陈毅杯三番胜负决赛中2比0击败唐崇哲摘得桂冠……遥想当年,业余高手只有晚报杯一个比赛可以展现自己,如今,赛事之繁忙,也要选择性参赛了。  相似文献   

12.
苏甦 《围棋天地》2011,(3):232-233
上了大学之后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小孩子在一个既有比他大,又有比他小的人的环境中“生活”,对他的成长是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好处的。在黄老师那里我显然是得了这个“便宜”。下棋找高手,是自然的了。同时,师兄师姐们和找比哪个不是“高人”,哪个不比我“文化”高啊。当然后来我也成了“高人”,就是我的师弟师妹还真没几个……  相似文献   

13.
刘蓓 《钓鱼》2005,(17):50-50
领导有安排,让小女子我速做钓鱼文章一篇。我几时去河边与鱼儿有拉扯的接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在头疼,脑海中浮出表哥。对了,何不以利诱之,让他带我实地体验一下生活。可“师傅”说,风大不宜出门:水大不宜钓鱼。我只得将送给他的CD没收,他才同意开口讲,钓鱼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虽然六字,但字字真言。我不得不洗耳恭听:  相似文献   

14.
我的想法     
王元 《围棋天地》2007,(15):80-82
在上一期的最后,我说:“面对‘李氏布局’,为什么怎么变都可行?既如此,‘李氏布局’好在哪里?”对此,了解职业比赛状况并熟读本刊的棋友,也许会感到意外吧?因为,就在上一期的《围乙行韩流》一文中,青年高手余平明确说道,这一布局“是黑棋有力的布局”,在本刊第8期的《勋之棋》一文中,青年高手段嵘也说该布局“黑方棋形舒展,子力配合生动”。更因为——  相似文献   

15.
班固有几段     
王元 《围棋天地》2013,(1):M0001-M0001
有一次.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让我看。我拜读之后.回了一条短信:“文比相如.才同班马”。之后,这位才子怯生生地回我:“‘班马’是昨回事?”我不无得意地回复:”班固、马融”。哈哈!真棒!我之所以得意.是因为我其实只知道”文比相如,才同班马“,这八个字.别的,就都不知了。殊不料.就这八个字.便能蒙倒一位文章高手!  相似文献   

16.
高飞 《精武》2007,(10):60-61
一个人被一群人打更是可怕的。但是我们谁也不能确保可怕的事就不会发牛,相反我觉得群战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流行。闹市区大街小巷校园中不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居安思危.“群殴”也许昨天今天没有发生在你身上,可是明天后天就不好说了。说句实话即使你是一位在擂台上叱咤风云的高手,但当你走下擂台很有可能无法适应街头混混的流氓打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芮乃伟 《围棋天地》2001,(10):66-69
既生瑜,何生亮。自从李昌镐横空出世,不知多少高手发出现如此感慨!崔明勋是李昌镐的至交,亦办强敌,但这么多年来,两人曾在名人战、泰克伦杯、天元战决战中六次交手,可怜崔明勋一概惨败而归。这种情形不禁让人想起俞斌说赵治勋的那句话“我的青春毁在他的手上”。李昌镐依然年轻而强大,崔明勋的苦旅何时才是尽头?  相似文献   

18.
沧海变桑田     
吕三尺 《围棋天地》2004,(22):49-50
这两年我很少打比赛,感觉棋艺也生疏了。今年9月有机会参加“美罗杯”,与来自全国的业余高手们同台竞技,对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孙宜国与我同在一个城市,但平时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他棋才极高,一直是我非常钦佩的棋手。  相似文献   

19.
梁羿 《收藏》2007,(8):88-89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便很喜欢《楚辞》,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还曾购得一本线装的日本印行的《离骚》。他仔细揣摩过“骚体诗”的写法,说其特色是:“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在他看来,正是因着“凭心而言”的匠心,才能够有“不遵矩度”的独运。受此濡染,他也曾作过《祭书神文》《湘灵歌》等类似《九歌》的“骚体诗”。  相似文献   

20.
不妨一笑     
一不做二不休王二突然肚子疼,医务室给他开了病假。他把病假单交给班长后,就躺在车间里的板凳上。班长见了,问:“你有病怎么不回家休息?”“回去要扣奖金的。”王二说。“那你躺在板凳上干什么?”“我这叫‘一不做,二不休’。”———刘林患喉炎不是秘密亨利打电话给经理,称他患了喉炎,不能前去上班。“如果你是患了喉炎,干吗在电话里说话的声音还这么大,怎么不把声音放轻一点儿?”“我为什么要把声音放轻一点儿?患喉炎又不是什么秘密。”———龙龙饿死的医生一位房产经纪人为了推销房子,喋喋不休地向客户夸耀这栋楼房和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