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银东 《生物学教学》2002,27(11):26-26
水是生命之源 ,生物离不开水。生物需要水 ,归根到底是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需要水。植物细胞能够吸水 ,也能够失水 ,这个现象大家都知道 ,可谁又能看到这种现象 ?植物细胞吸水还是失水 ,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 ,细胞就吸水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 ,细胞就失水。植物细胞果真能吸水 ,也能失水吗 ?学生常常半信半疑。为了彻底消除学生的疑惑 ,我应用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等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 ,该实验现象明显 ,液面下降快 ((8mm/分钟 )让…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物》第一册中,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为了说明如下结论: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大小。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按书上的实验操作.学生很难得出上述结论。为此,我将实验操作改进如下,效果很好。1实验准备上课前3小时,把一个边缘完好的萝卜纵切成三块,把边倒的一块八放入盛情水的烧坏中;将中间那块再平均纵切成两块B和C,把B放在表面血中,洒上一些盐,…  相似文献   

3.
朱雷 《生物学教学》2006,31(4):40-40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在初中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都是一个经典性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样阐述的: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在这个知识点上,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经常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一是对“浓度”的含义分辨不清;二是对“浓度差”分辨不清。因此,在做题时发生错误。我认为要改正这些错误,应做好如下分析、认识。  相似文献   

4.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生长需要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初中和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这样阐述的: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甚至像背绕口令一样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掌握其中奥妙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5.
一踏进中学大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尽管语文、数学、英语课使我爱不释手,但生物这门自然基础课,把我带到了大自然中,吸引我去探索生物的秘密。 前不久的生物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植物对水份的吸收”一课。原理很简单,植物离开水,就要“渴”死。可是事情很奇妙,植物没长“嘴”,从哪儿“喝”水呢?老师说:“植物主要通过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份”。那么,根毛怎样吸收水份呢?教室安静极了!只听见老师的话语在上空回荡: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失水。当周围水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教材中利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用紫色洋葱的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其机理与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密切相关。为了探究植物细胞中水分进出的方式,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新教材设计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它不但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透彻理解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成熟(有明显液泡)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通过渗透作用的方式吸水或失水。渗透作用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1)半透膜;(2)浓度差。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即细胞膜、液泡膜和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反之,细胞吸水。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A.新鲜的萝卜放在浓盐水中逐渐变软B.水分子通过细胞壁的扩散C.干种子泡在水中膨胀D.面粉吸水解析B选项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是半透膜。C选项干种子没有大液泡,不能形成半透膜,通过吸胀作用吸水。D面粉没有半透膜,也不能发生渗透现象。答案A2.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1)实验材料: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该实验当作验证性实验来处理。而笔者设想让学生在两课时(90min)的社团活动时间中进行一次真正的探究,实验材料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的,各种试剂是由教师准备的。学生可以探究不同材料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也可以探究不同试剂对同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玉梅  张斌 《科学教育》2007,13(4):69-69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教材第一册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此实验的原理是: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安排了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活动与以往旧教材中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同,不再是以实验来验证教材的知识内容,而是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发现细胞壁的全透性,这样可使学生很好地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在教材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基础上,课后从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中选出四个可在课堂上实施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课堂再探究,学生经过观察现象、对现象的解释与讨论,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1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把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放入某种溶液中,只要这种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液中的水分就向外渗出。出现失水现象,反之,则吸水。经过多次实验后认为,用其它溶液代替课本上的蔗糖溶液,也能取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是生物学中必开实验。此实验是根据植物细胞膜具有半透性,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在一定浓度的外液中,就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的原理。当外液水势低于细胞水势时,细胞失水,随着细胞液泡不断向外液失水,整个原生质体向内收缩,最后与细胞壁分离,即质壁分离,把已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低浓度外液或清水中,此时细胞水势低于外液水势而向外液吸水,液泡膨胀,原生质体逐渐与细胞壁贴合,即实现了质壁分离复原。  相似文献   

14.
从实验原理入手,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使得整个实验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实验结果更加明显,有利于提高教学课堂的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物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中关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这样的:“用两个烧杯(甲内装有清水,乙内装有盐水),各放入一块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看一看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形状是否发生了变化,想一想,萝卜条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可以看到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软缩了,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了。进而指出“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笔者认为这个实验并没有由于细胞吸水或失水后,杯内的水量增加或减少的直观现象。对于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这一结论是从萝卜条的形状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将本节知识内容与验证性实验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提出探究课题: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再引导学生探寻实验原理、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最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有关结论。这样将教学活动组织成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探究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渗透现象"实验,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条件;利用类比推理法帮助学生构建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通过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朱凯 《考试周刊》2014,(38):2-3
本文列举了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实验探究及应用等方面的常见考点问题,并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9.
1施肥过多易“烧苗”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施肥就是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是依靠根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进行的,水分子总是从浓度低的一侧流向浓度高的一侧。正常情况下,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根部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水就会流向细胞内。若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的增大,当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部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流向土壤,从而导致细胞失水。一次施肥越多,土壤溶液浓度越大,细胞失水也越多。细胞过度失水可导致植物萎焉、干枯,看上去像火烧了一样,因此又叫做“烧苗”。同样道理,化肥不小心撒在幼嫩叶片上,叶片便出现干焦,这也是细胞失水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根毛是怎样吸收水分的,教材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过程如下:将两块大小和质量都相同的条状萝卜分别放入20%Na Cl水溶液和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萝卜条的质量和形状,通过质量的变化和形状软硬的变化来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