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伴性遗传与两大定律的关系1.1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1.1.1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位于一对性染色体上(X与Y虽然形状、大小不相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Y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一样,因此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遵循分离定律。  相似文献   

2.
依据伴性遗传的概念,利用数学方法分析X、Y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特点,得出了性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遗传属于伴性遗传,而同源区段上的基因在群体遗传中的表现与性别无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偶而遇到关于从性性状的遗传学问题 ,而这部分内容 ,书本上又没有介绍 ,学生有些疑惑。在此 ,将从性性状与伴性性状做一比较。伴性性状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对于XY性决定型生物而言 ,伴Y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仅出现于雄性个体 ;伴X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雌雄个体都有表现。从性性状是指那些在雌性为显性、在雄性为隐性 ,或在雄性为显性、在雌性为隐性的性状 ,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处于常染色体上。伴性性状的遗传 ,大家都比较熟悉。下面重点介绍从性性状的遗传现象。以羊角遗传为例 ,绵羊按角的有无可分…  相似文献   

4.
在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机制中,异配性别生物的体细胞内.具有一对大小、形状不同的性染色体,即异形性染色体。除这对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都能找到与自身大小、形状相同的同源染色体。那么异形性染色体是不是同源染色体呢?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常常问及的,而几乎所有大中学校教科书上并没有涉及的一个问题,即使提到也很不具体。本文对此从两个方面加以讨论。1异形世染色体是否符合同源染色体的含义关于同源染色体,在周希澄等主编的(遗传学)和方宗熙著《普通遗传学》上都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两者,同源染色体就是二倍体生物细胞…  相似文献   

5.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是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性别中表达不同的表现型的现象。它与伴性遗传的区别是,控制从性遗传的基因——从性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而不是性染色体上。人的秃顶的遗传方式是从性遗传的典型例子。【典例分析】例1.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而雌牛则为红色。  相似文献   

6.
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一直是学生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及"伴性遗传"这两部分内容的难点,也是高中生物整体内容中的重难点之一,还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点之一。关于基因位置的判定,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1根据亲本性状判断由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有关,所以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背景与解题方法1.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2.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男多女少——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染色体都带有隐性基因时,才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包括染色体分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实际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9.
杜玲  张高峰 《生物学教学》2002,27(12):33-34
人类的性发育中 ,第一阶段是性染色体组成首先决定未分化生殖腺的发育方向 ,如为XY ,分化为睾丸 ,如为XX ,分化为卵巢 ;第二阶段通过性激素综合作用决定外观性别。性染色体异常会导致性别畸形。1 性染色体组成在性分化早期起关键作用性染色体组成首先决定未分化生殖腺的发育方向 ,其中Y染色体具强烈的男性化作用 ,在性别决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论核型中X数目为多少 ,有Y时 ,则性别分化趋向男性 ,体内出现睾丸 ,外貌也似男性 ;没有Y时 ,则性别分化趋向女性 ,体内出现卵巢 ,外貌似女性 ,如下表所示 :性染色体组成表型性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当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由于雌雄生物的性染色体存在情况不一样,使基因在雌雄生物分布情况不一样,就会导致由该种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生物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不一样,从而表现为伴性遗传。也有一些基因,尽管不存在于性染色体上,但它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生物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许多同学往往会把这种情况误解成伴性遗传,故在做这种类型的遗传题时,就要仔细审题,抓住要点,避免把这种情况当成伴性遗传,否则答案就会离题万里。下面例析与伴性遗传情况相似,但基因却不在性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主要涉及人类性别与性染色体XY的关系和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规律。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基于分离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两部分内容有关联。本节教学又是对初中性别问题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同源染色体概念的拓展。学习伴性遗传的特殊性,可以为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服务。基于上述情况,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上,尝试基于真实问题分析的情景教学;尝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问题驱动的教与学;尝试以XY染色体为主线的探究性学习。以利于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观点认为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性别决定 ,胚胎有无Y染色体基因是决定发育成睾丸或卵巢的关键 ,Y染色体上的H -Y抗原基因决定了原始性腺原基发育的方向 ,H -Y抗原基因即为睾丸决定因子 (TDF ,testisdeterminingfactor)。 1984年 ,McharenA对小鼠的研究发现 ,具有睾丸的小鼠并无H-Y抗原 ,所以H -Y抗原基因并非TDF。通过对人类性反转患者 (XX男性或XY女性 )的研究 ,把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限定在Y染色体的 1A1片段中的约35kb的范围内。 1990年 ,Sinclair等人从…  相似文献   

13.
对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位于细胞质中还是位于细胞核中,控制性状的核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Y)染色体上,控制两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如何进行准确判断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试题。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伴性遗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的内容。它主要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伴性遗传其实质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应用。本节课与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章中有着总结和应用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很多遗传题需要首先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是连锁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作出正确判断,怎样分析题目信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呢?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一、用特殊杂交组合判断是否为伴性遗传XBXb×XBY、XbXb×XBY这2个杂交组合,由于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可以用来鉴别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6.
谭银春 《考试周刊》2008,(11):10-11
有关XY型性剐决定的生物,其性染色体XY结构不同,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之分.位于不同区段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在雌雄后代中表现不同,因此,伴性遗传题型一般可分为三类:XY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非同源区段的遗传及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遗传的判定,本文对此进行解析并列举典型试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9,(20):72-74
<正>在近几年的高考遗传题中,从性遗传问题是一个热点,也是公认的难点。教材中关于从性遗传的阐述不多,从性遗传是指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为不同表现型的现象。它与伴性遗传的区别为控制从性遗传的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而不是性染色体。往往会受到性激素和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表现型。常见的从性遗传现象有人类的秃顶、食指长短以及绵羊有无角等。现以近几年高考中的从性遗传试题为例,通过对比研究,对遗传中的从性遗传问题做一些梳理和拓展,为同行教学与备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伴性遗传病之相关概念——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不同载体上的基因,遗传特点与规律不同.从总体上说,基因可分为质基因与核基因,核基因分布在染色体上;质基因分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上(动物细胞位于线粒体,植物细胞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因而,探究基因的位置主要是判断基因是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细胞质中;如果已知位于染色体上,还要判断是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如果已知位于性染色体上,往往又要判断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上.常规探究方法可归纳如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XY型性别决定生物,其性染色体XY结构不同(如图),有同源片段(Ⅰ片段)和非同源片段(Ⅱ1,Ⅱ2片段)之分,因同源片段上的基因互为等位,非同源片段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致使位于不同片段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在雌雄后代中表现不同,所以在遗传习题中即有遵循分离定律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特殊性,下面以果蝇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