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道主义思想是鲁迅、周作人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俩的人道主义在各自的人道主义具体内涵,人道主义理想,人道主义实现方式和人性观等方面呈现小同大异的特色,比较他们的人道主义可深化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和对“周作人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击封建主义和批评个性主义谈得较多,而对于鲁迅正面的爱情主张则谈得甚少,本文试图对《伤逝》的爱情思想作一个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3.
翟广顺 《中国德育》2006,1(10):8-11,17
教育活动是鲁迅和托尔斯泰人生与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深受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人道主义为特征的教育思想。鲁迅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激烈地抨击反人道的旧世界,热情地关心儿童和青年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立足于用宗教精神“净化”心灵,存在落后和萎靡的倾向。他们的人道主义是自然率直的,而鲁迅在炽热中又透着冷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人道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道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变革。作为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人道主义新形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它在整个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当然是经典性的科学论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应该说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逐步深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试略加论述。“立人”——鲁迅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初期,就经常考虑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经常考虑这三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于在教学中用阶级论来解读鲁迅的小说 ,致使在许多时候曲解、误解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我们应该用人道主义来解读鲁迅小说。瞿秋白在《〈鲁迅杂感〉序言》中指出 :鲁迅的世界观经历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药》、《阿Q正传》和《祝福》创作于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 ,属于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作为一个进化论者、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 ,他只能从人道主义的高度来观察、思考和描绘社会现实。他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小人物的命运上 ,对被误解、被侮辱、被损害和被吞噬的…  相似文献   

7.
胡风对鲁迅意义、主观战斗精神、人道主义的阐释,表现出其坚定的求真意志和现代意识,表现出深刻的历史理性。如果不在其现代性化价值取向上去理解他的学思想,一些问题就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奠基之作,是真正的或彻底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诞生地。在马克思基本成型的人道主义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伦理学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在理论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人道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三个阶段,并且其中有着异化和扬弃矛盾的展开。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过程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施科学发展观以及人道主义的弘扬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西方人道主义作参照系,鲁迅人道主义有自己的特点:以解放人性、解放民众为目标;倡导“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伦理原则,具有为被压迫者而呼号而战斗的明确倾向性;主张战斗的人道主义,反对“博爱主义”。后期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哲学,否定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寒夜》为参照 ,说明《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源于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人道主义在封建伦理的渗透下异化变质 ,成为消解个性的杀手。子君是被人道主义软刀子击中的牺牲品 ;阿随是以符号方式出现的具有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的封建势力的象征 ;涓生是较《呐喊》、《彷徨》中其他反封建知识分子更清醒更坚韧的时代先行者。《伤逝》体现了鲁迅反封建思想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两难困境中的超越与升华 ,揭示了中国反封建历史进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杜哲 《课外阅读》2010,(8):183-184
鲁迅作为上世纪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对中国近代化民主,科学的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时代变迁,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鲁迅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对于人们的影响没有从前那样深远。鲁迅在新时期受到挑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在历史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曾经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与我国革命的发展相适应,又与鲁迅的思想发展相统一。概括地说,他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接受而改造到失望而抛弃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革命的辩证法,贯穿于鲁迅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特征。分析、研究这个过程和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鲁迅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启蒙主义小说的先驱者,其创作中深厚的人道主义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张力。鲁迅在他创作的前期,在哲学思想基本观念建立的基础上,采用小说与杂文的方式,对封建宗法社会价值体系与话语方式的核心作了整体系否定,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病症作了精细观察和深刻解剖。事实表明,研究鲁迅人道主义与前期创作的关系,是解读鲁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部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九日,邀请本市高等学校部分《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座谈学习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座谈会由本刊主编余立同志主持。会议首先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通知》,弄清学习胡乔木同志重要文章的目的、意义、要求和重点,讨论了学习方法,着重领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精神实质。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文章运用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实际,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论述了批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宣传、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要性,批评了所谓社会主义异化的错误理论,对于澄清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混乱,有重要作用。正如教育部通知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对于澄清一些文章宣传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所引起的思想混乱,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论据。同时,对于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中,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怎样运用马克思主永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辨别各种社会思潮,怎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大家认为教育部的通知是及时的,要求是明确的,是实事求是的,应当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搞得颇为混乱的问题。人道主义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相通?马克思主义中有无人道主义?我们在对此问题作了历史的、理论的研究之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我们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赞同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看法。人道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刑罚人道主义的由来和分析其价值蕴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阐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从应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是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从实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也确实贯穿于我国《刑法》总则、分则的规定当中。最后得出:在理念法意义上,刑罚人道主义不仅仅是一项量刑原则或者行刑原则,而且是指导我国刑事立法、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中,有些文章系统地提出和宣传了作为世界观、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的异化理论。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思潮,即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潮。胡乔木同志在其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指出,这场争论的核心和实质就在于: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怎样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呐喊》和《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两座丰碑,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迈入现代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传统和近代中国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深刻观察。同时,作品也展示了鲁迅自身在重大的现代社会变革面前复杂的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和切身感受。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鲁迅作为思想先驱者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既感受到了自己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现代先进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悲剧性对立,又深深意识到了这种社会传统思想与从小置身于其中的自我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上的联系,其内心深处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特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就其具体作品而言,以觉醒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等篇既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考察与探索,也熔铸着鲁迅所代表的一代思想先驱者内心深处无比沉重的悲剧情感。  相似文献   

19.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从鲁迅人的意识成熟,坚定地相信人道主义理想终当胜利,并且以人道主义理想观照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后,鲁迅就同情和关心铁屋子里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经过1923年一整年的小说创作的停顿,鲁迅带着对铁屋子人生的崭新的感悟和创作的激情,以《祝福》带头,进入《彷徨》时期——鲁迅创作生涯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