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形象在中国人眼里经历了从"夷"到非"夷"的过程,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晚清文人王韬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韬对英国形象作了别具一格的塑造,他不仅将英国从"夷"类形象中开脱,还把英国描画成一个富强仁义、在很多地方远胜当时中国的理想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首次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间实际的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2.
王韬是晚清社会较早接触西学的著名文人。1849年到1853年底,他在上海墨海书馆襄助传教士翻译《圣经》。由于他流畅地道甚至带有儒学色彩的译文风格,该译本显得颇为与众不同,成为当时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一个译本。1862年到1872年,他在香港和英国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后三卷,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3.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无法绕开的一个人物。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提出了改革的思想。尽管王韬提出的教育理念跳出了传统旧思想的桎梏,在当时算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窥见王韬思想之中西方与中国传统元素的错结。因此,这更需要我们从宏观上来把握王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远离科举之道和谋生所迫 ,王韬来到“西化”的上海 ,加上当时中国对西方科技的需求 ,为王韬接受西方科技提供了特定的环境。王韬醉心学习西方科技标志着王韬西学观开始形成。王韬南遁香港后 ,香港神奇的变化和发展 ,使王韬观其地之兴 ,知其政之善 ,西学观有了发展。王韬西极欧域亲历资本主义社会 ,考察英国议院法国政治 ,重返香港宣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标志着王韬西学观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人论政"传统从王韬1874年创立《循环日报》开始到1948年储安平主持的《观察》被封而中断,前后共75年。"文人论政"是1949年以前中国近代报业区别于国外报纸的最大特色,是中国报业的独有传统。文章主要通过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期间的言论研究,结合"文人论政"在中国报业史上的发展脉络,对张季鸾主编《大公报》时期的办报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予以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著名的报人。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他的文章,冲破中国当时古代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7.
王韬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且其日记之勤、情感之真,为近代知识分子所鲜有。其现存日记,尤其是沪上日记,对包括其本人在内的众多洋场文人在上海开埠之初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重要情况。王韬日记极具文学与史学价值,为后学提供了了解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从君民共治的政治改良主张出发,王韬将报刊的角色主要定位为沟通君民、上下之情的重要桥梁。同时,王韬的思想又停留在“君臣之伦”的范围内,故他的报刊角色观仍植根于中国古代“文人论证”思想传统。在王韬看来,以当政者言之,报刊是“博采舆论”的工具;以办报者言之,报刊主要是建言陈情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0.
阳芬 《海外英语》2014,(16):136-137,139
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本国的封建闭关传统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革命救国的呼声不断高涨。文学领域成了爱国人士的新战场。当时的文学翻译也刻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该文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着手,探讨其文学翻译的在影响,并总结了当时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新小说"占据了文学翻译的半壁江山;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被引入中国;翻译作品主题和文本来源呈现多元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声势浩大;文学翻译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1.
王韬的特殊社会经历成就了王韬和王韬的思想。由于他在与西方的接触当中,看到了早期的民主社会,因此在文章中多次拿西方的社会作为参照物,希望中国也能按其方向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早期民主思想,也许他所说的"君民共治"和西方真正的民主还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近代法国史研究的先驱,也是较早试图全面研究西方历史的学者,还是近代第一个没有官方背景走出国门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史家。他撰写了许多西方史地著作,系统地书写了法国历史,记述了普法战争的始末,对当时东南亚、非洲、欧洲和日本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也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描述。王韬的历史著作,追求信史,采取了保存异说的方式;在体裁、体例上,坚持内容决定形式,不拘一体;他注重研究历史与关注社会现实的结合,所作史论充满经世思想;在表述上,他采取了骈散结合的手法,文字优美,同时还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社会史意识和世界史意识。王韬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史学上承魏源、徐继畬,下启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报人因社会地位边缘,职业认同危机严重,王韬是典型的一员。王韬与同时期的落拓文人不同,凭借自身努力完成了报人从认同危机到自我实践的彻底转变。《循环日版》的办报实践不仅使其实现了经世济民的最初志向,更使其在民族独立、科学技艺、新闻理论等方面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4.
斌椿1866年率队游历欧洲,是中国第一个赴欧的官方考察团,王韬也于次年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应邀到英国翻译中国经书。两人由于先前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人际交往、知识结构和志向抱负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他们对欧洲的认识尽管有某些相似性,但差别也是很显著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王韬则率先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上海的开放把它变成了有名的"十里洋场",作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王韬19世纪40年代末初次来到上海时就被发达的西方物质文明所吸引,并成为他后来进入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翻译工作的重要原因.虽然王韬承认西方文明有其自身的优点,虽然进入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虽然其收入之高令人羡慕,可王韬却把自己在上海和西方人合作的生活描写得苦不堪言.他再三表白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希望能获得朋友们谅解.为西方人工作使得王韬受到传统社会的排斥,置身于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之中,成为生活在正统社会文化边缘的"边缘人".在墨海书馆工作的10年中,他一直抱有强烈的"华尊夷卑"的观念,总是为自己不得不为夷人工作感到非常耻辱,一直陷入对自己的"事夷"行为的深深地自责和挣扎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强烈抗拒.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在美国诗坛上,一大批美国诗人翻译了很多中国诗歌,如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百首》等。很多美国当时的著名诗人都认为中国诗歌和日本诗歌对20世纪的整个西方诗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雷克斯罗斯提出了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文中以雷克斯罗斯翻译的杜甫诗为例来论证和分析他所提出的远东诗歌的"论述方式",并略加论述这一方式对西方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抗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抗战时期的翻译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时期的翻译在数量上因战局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缩减。本文旨在研究林焕平适应当时战时需要,关注中国当时的教育事业,关注当时抗战现实和抗战心理三个主题,从而在抗战时期开创了自己翻译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普法战纪》是王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一部共十四卷约二十一万言的著作。它详细记述了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两国统治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普法战争的始因和过程。在成书之前,曾首先分段陆续见诸国内报端,在当时产生过颇大影响。 1867年冬,王韬曾出国游历,到过日、法、英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春,王韬由欧洲返回香港。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世界瞩目的普法战争。消息传到中国,立刻引起一些国内报人的兴趣。王韬和他的朋友张宗良(香港一家日报的主笔)在一次交谈中,张提出想在报纸上详细报道这件国际大事的主张。“泰西有数之战,而亦欧洲全局所关,不可不志”。一向对欧洲政局颇感兴趣,又正在进行《法国图志》编著的王韬,听完张宗良的话后,“跃然起曰:仆不  相似文献   

20.
王韬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首倡"恃商为国本",主张学习西方,大力发 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真正揭开了批判封建传统经济思想的序幕。兴利是王韬经济思想的中心议题,他主张通 过国佐工商的途径实现全面兴利,并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他强调"利权归我",强 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考察王韬的经济思想的创生性,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