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视角审视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以"真挚的人生态度"关心底层小人物。《溺死一只老猫》中黄春明将审视的目光投诸转型期的乡土,在"城市化"进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乡土中国的经验在"现代"的挤压下遭遇逼仄的生存空间,而在转型期的城乡冲突书写中,这样的城乡冲突有着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小人物代言人”的视角审视转型期的台湾社会,以“真挚的人生态度”关心底层小人物,写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小人物不可逆转的悲剧性人生宿命,在对小人的悲剧书写中,融注自己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人物代言人"的台湾乡土作家黄春明,特别关注台湾五、六十年代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的变迁对底层小人物的影响。他以"真挚的人生态度"描绘出这些小人物在逐渐异化的社会中不幸和屈辱的生存状态,通过广告人坤树、画广告的油漆匠猴子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他们的悲剧性命运,谱写了一曲曲小人物的悲歌。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底层写作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和书写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王安忆在其小说中,以民间性的视角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城市底层人物形象,书写了城市底层平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去体察城市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丰富了底层叙事的审美内涵。此外,她在对城市底层的书写中表达了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体现了作家浓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底层文学"的兴起,其在中国文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文学期刊也对"底层文学"的关注度随之提高,这对"底层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底层文学"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增多。本文基于底层文学和症候式分析法,对底层文学的现状进行描述,从"底层文学"精神价值和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症候式分析。  相似文献   

6.
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梁志玲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底层女性形象。通过分类可以发现她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具备底层性与命运苦难性的共性。梁志玲以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触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的理解与悲悯,透露出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7.
余华作为有底层情怀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第七天》中,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绘,为底层人强势发声。在叙事策略上,余华运用了亡灵视角、荒诞风格和诗意语言等叙事策略进行底层书写。通过亡灵视角将生死两个世界衔接,突出底层人的无力与绝望。通过荒诞的风格讽刺了社会麻木不仁等现象。同时又运用诗意的语言给予底层阶级爱的幻象。从以上叙事策略中可以看出余华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底层情结,同时可以得出其底层叙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姚金成是河南当代剧作家,其剧作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底层人物的特点尤为鲜明。剧作者运用大量语言来刻画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揭露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对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剧作家关爱底层、关注民生的忧民之思。  相似文献   

9.
萧红作品《小团圆媳妇之死》是一个悲剧,作品致力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映射,表现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生命底层苦难。本文通过分析在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剧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的不同表现,倾听并探究这些女性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而揭示这个悲剧故事的四层深度。  相似文献   

10.
“底层写作”对于政治性“底层”的过度关注,为其开拓了艺术的空间,也使其存在着难以持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坚持“底层精神”的前提下,“底层写作”应当汲取“左翼文学”的缺陷教训,将“政治的底层”内化为知识分子“生命的底层”。在这方面,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绛的小说和散文一贯喜欢以小的素材反映大的时代,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经历中窥见人性中种种复杂的内幕,以及一个时代的风貌。其选人教材的散文《老王》正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教材将《老王》归入版块“底层的光芒”,借一个体残力弱的车夫老王在文革中对杨绛一家一如既往地照顾,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应该说,作品塑造的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确可以体现版块“底层的光芒”的主旨。但细读课文,我们又不难发现,潜藏在老王这一个小人物背后的,是一个何其丰富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台湾女作家笔下的怀乡文学呈现出女性书写的特色。她们多以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故乡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淡化了“家国神话”的构建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述;往往透过女性中心视角下的故乡经验,表现了传统女性在中国底层社会的生存困境与婚姻悲剧;并以强烈的自传色彩,书写出女性在乡土世界里的生命成长。这种游离于当时台湾官方论述、也有别于男性作家创作路线的女性书写,带来了台湾怀乡文学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故乡情怀和成长视角。  相似文献   

13.
日据初期,为达到巩固台湾殖民统治秩序、掠夺台湾经济的目的,台湾总督府第三任(1898-1906)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把教育作为政治的延续、军事的后援,对草创期的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进行了大力整备,设立小学校、公学校及蕃童教育所,施行三轨制差别教育,奠定了日后台湾殖民地初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底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底层的身体成为一种文本符号,具有一种公共性,在文本中表现出深刻的内蕴。底层文学中底层身体的生存性焦虑、压迫与冲突、受难与灭亡构成了底层文学中的主要景观。在大量描写底层的文学作品中,底层文学的身体叙事呈现出真实性、异化性、悲剧性特征。此外,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又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底层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命运的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中孤独与抗争的姿态,进而探究苏童小说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原因。苏童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形成了苏童小说的独特氛围,孤独、虚无是苏童小说的底色。  相似文献   

17.
台湾建教合作的狭义内涵接近于大陆中职的校企合作,而广义的内涵接近于大陆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台湾建教合作的模式既实用又可操作,其模式已形成了成熟的体制和运作机制。台湾建教合作存在着合作企业实力小,学校师资能力差异大,企业合作意愿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借鉴台湾建教合作模式要争取政府实质性的支持,同时政府要深度介入,解决学校热、企业冷及资金投入少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小火车票     
和风雨妥协之后一趟山中小镇的释放老宅,老妪,以及摆动岁月的老吊桥燃烧的杜鹃成群镶滚着春日绵延的背景一条琢磨许久的窄轨道最后决定以平淡承载来来去去繁多的故事我们的旅程浓缩为一张单薄的小火车票收藏在日子里过多皱褶过多死结的口袋当轰隆隆的乡音摇晃整张书桌那记忆底层始终压着一张你我都到不了的终点站(原载台湾《中央日报》)小火车票@佚名  相似文献   

19.
名词化是从其他词类或底层小句派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过程。本文在前人对其形式、种类及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出发,运用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相关理论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解释,阐释了英文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的原因,同时给读者理解复杂的名词化结构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荷兰人侵占台湾期间,曾创办基督教学校教育,致力于对台湾原住民的教化,意欲以基督教教义麻醉,奴化台湾民众,削弱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稳定其殖民统治秩序。但其办学形式则开了台湾学校教育之先河,对台湾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