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扫墓、踏青、插柳。始于何时? 扫墓:始于战国的“墓祭”,盛于唐代。后称“上坟”、“上墓”。清代上坟从清明前夕起到立夏日止,长达一个月。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相似文献   

2.
墓祭,作为祭祀的一种,是指在墓前或墓上进行的祭祀活动.墓祭既是陵寝制度的一部分,亦是今时扫墓习俗的前身.两汉时期墓祭经历了由俗至礼,又归于俗的过程.目前学界对于两汉墓祭的研究比较少,墓祭大多作为研究宗庙祭祀制度的附庸.本文从墓祭的源流、内容及兴衰原因等方面,对两汉墓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以展望,以期推动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漫话清明     
皖君 《科技文萃》2001,(4):155-156
冬至后的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这两个节日只差一天时间,而且寒食节的活动在古代往往要延续到清明,渐渐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 清明节,在公历4月4、5或6日,古代称为三月节,这时正值春天,大地复苏,雨水充沛。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踏青。 一、扫墓 一般认为,寒食扫墓源于纪念介子推,发展为一般性祭祖则是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而真正形成制度并普及开来却是在唐代以后。据《唐书》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时的“上墓”早已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悼念祖先和逝者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4.
每年清明节我国人民都要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并缅怀革命先烈。但是,扫墓习俗并非中国独有,在国外不少国家也有各自的“扫墓节”。 刚果扫墓日:每年10月1日是刚果的“扫墓日”。这天,全国放假一天,人们身穿黑礼服,扶老携幼,纷纷来到墓地,先拔去墓上的杂草,摆上鲜花、食品,再点上烛灯,然后对死者说些怀念的话,表示悼念。  相似文献   

5.
清明的思念     
课前,我做过学生调查,70%的学生知道清明扫墓这件事,50%的学生扫过墓,仅有10%的学生在扫墓时带着深厚的情感。学生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他们对于清明扫墓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还从未听说过。就算有过清明扫墓经历的同学,对扫墓也仅仅停留在学父母的样,“依样画葫芦”,所以“清明的思念”的主题小学生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6.
清明的习俗中,要数古代流传下来的扫墓习俗,对后世影响最大。即使在那“破四旧”的年代,该习俗也没有被忘记、被破除。那么,“扫墓”是指什么呢?所谓“扫墓”,是“清扫墓地”或“扫除墓地”的简称,不是真的要人们去打扫墓穴。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02,(7):59-59
国民党军阀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根据官方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要刊登这一“新闻”,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相似文献   

8.
何谓“歧义”?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一座城市面临日寇进犯。在此危急关头,驻守当地的军事长官不是积极备战,而是借口为母亲扫墓尽孝,乘飞机逃之夭夭。有一家报纸对此事作了披露,标题是: 大敌当前,×××x临阵脱逃 扫他妈妈的墓! 好个“扫他妈妈的墓”!从字面上看,这话非常客观;确实是扫的他妈妈的墓;但同时言外之义愤又是显而易见的。一则小小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扫他妈妈的墓”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以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为例,窥视当时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丧祭礼俗的沿革演变。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中国传统丧祭礼俗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不均衡的。对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进行探研,不仅有利于对张家口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传统丧祭礼俗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为例,去探寻其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客家鸡歌以鸡啼起兴,蕴藏丰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鸡歌创作之比兴思维与客家人丧葬祭礼中的鸡俗存在着紧密关联。客家鸡俗信的滥殇,是鸡驱邪纳吉寓意为“通过”、沟通人神之媒介与鸟信仰现实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祭礼时间、祭礼地点、祭礼成员与祭礼仪式四个方面来比较郑、陈、鲁三国的祭礼共同点及差异,从而来了解到庶民的祭礼是如何向公式的祭礼变迁的,并从中了解到古代祭礼的一些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14.
嘉靖时期明世宗对国家祭礼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旨在追崇其父兴献王,塑造帝系正统.为自己藩王入主大统“伦序当立”的合法性作礼义上的论证。祭礼改制伴随着大枇郊、庙等祭祀之所的建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同时.祭礼改制也激起了官僚体制内部的权力之争。可以说,嘉靖祭礼改制对当时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俗语入诗词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诗人与词人都十分注重自己作品语言上的雅洁.当时的文学批评家们也以此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关于“诗法”的一章中,将“去俗”列为作诗的第一要义.指出“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同样地,张炎在《词源》中也指出“词欲雅而正,志  相似文献   

16.
祭祀活动早在先秦时期的墓葬营建过程中就已存在,但其性质与后世专门针对某一墓主定期进行的所谓"墓祭"是不同的,它是某些古老的宗教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一种表现.古人所言的"古不墓祭"有着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8.
扫墓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舅舅、外婆一起去给外公扫墓。 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外公,也没有扫过墓,所以既新鲜又好奇。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民间的广大地区都存在着“清明节”扫墓、“鬼节”接客等活动。对此问题,广大中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些属于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则认为,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等等。为了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笔者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些看法。“清明节”扫墓、“鬼节”接客等活动,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因此不能视为是封建迷信活动,它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两者进行活动的主体不同。“清明节”扫墓活动的主体是存在着一般迷信思想的人民群众;而封建迷信活动的主体是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这些…  相似文献   

20.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