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创新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产物和体现,创新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实践主体自觉能动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创新起源于“诧异”,根植于人的“自由而自觉的创造本性”之中,是实践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和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对创新方法的自觉能动的把握,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这也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创新的意义所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创新方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外在创新与内在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方法论主要是由思想方法、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历史评价方法构成的理论体系。它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党排除各种干扰,成功地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主观条件之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系统地研究邓小平方法论,分析邓小平对毛泽东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不但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深化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谓方法?世界观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何谓方法论?有关这些方法的理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方法,体现在两种工具的探索,即物化工具和思维工具,物化工具指用某些材料制成能帮助人们劳作的物体;思维工具是指导人们劳作的各种方法。两种工具互为基础和发展,思维创造物化的工具;物化工具使用促进思维的发展。职业培训是继承和发展这两种工具的过程。本文重点讨论思维工具,即方法论,通过方法论的研究指导职业培训,使其过程更科学和高效。  相似文献   

4.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炼和科学概括,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继承、创新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高论见仁见智。应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着重从确立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论;树立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观念;善学善思,在继承中不断"否定"和超越等方面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创新思维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是邓小平理论创新思维的精神支柱 ;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创新思维的智慧源泉。要深刻领悟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思维 ,继承和发扬邓小平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突破传统、寻求新的发展时空的存在方法。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革命性和发展性。创新是解决一切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创新需要科学方法论作指导,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8.
姚文孝 《云南教育》2001,(24):21-23
一、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界定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中称“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思维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等法则的一门学问”,并将数学置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组成中来考察数学发展的规律,称为宏观的数学方法论,而将研究者必须遵循的发明和发现的方法和法则,称为微观的数学方法论。详言之,对以下几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1.数学思想方法论以科学数学为研究对象大体上,可以把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分为三类:大众数学,教育数学和科学数学。大众数学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的一…  相似文献   

9.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必须遵循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群众实践与理论创造的辩证统一、历史经验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在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上极具方法论意义,为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以便实现其新的中国化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使之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尤其使其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与法治发展相结合更快更好的使我国的民主法治环境上升到新的高度,是我们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之一的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典范。本文将就邓小平经济哲学理论的内容架构做出阐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与多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中关于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一般与个别、统一性和多样性等辩证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邓小平成功地运用一多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催生了邓小平理论体系诞生。一多关系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始末,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中。它是邓小平理论的辩证法哲学思想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称"特色理论")饱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军旅文化的丰富内涵.由邓小平创立的"特色理论",内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的底蕴;由江泽民发展的邓小平特色理论,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由胡锦涛完善的邓小平理论,内含着中国军旅文化的底蕴.饱含文化底蕴的"特色理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科教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南。邓小平科教思想中蕴含实现科教事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邓小平科教思想在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党政分开”思想是80年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它是对过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错误思想的彻底否定。它的提出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思想对党政关系的涵义和“党的领导”的内涵认识不足,这是它在1989年后被新的改革理论取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别定位在"先行探索"和"开辟开创"上面。从毛泽东的探索到邓小平的开辟是两个并不直接连续的过程,邓小平在开辟这条新道路时的实践根据和时代背景不同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内容上有十二个方面的主要创新,江泽民、胡锦涛对这条新道路进一步作了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对这条新道路的开辟同毛泽东的先行探索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客现实际,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的思想武器,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时代主题,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研究表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列宁晚年提出了的文化革命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民族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民族理论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民族理论的剔除与汲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及主政大西南时期民族实践工作的总结与提炼;对“文革”期间民族工作及原苏联列宁后时代民族工作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