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九月,我应聘担任了由南昌市工交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的《求索》杂志责任编辑。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扶”我当上了编辑的《新闻知识》——这位不见面的老师。我和《新闻知识》攀上“良缘”,是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开始的。打这以后,我一直坚持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并在新闻工作中加以运用。如今,快近九个月了,《新闻知识》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编辑之“果”令人喜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胡绩伟同志关于党性与人民性、新闻自由、舆论监督等新闻观点,在新闻界尤其是青年编辑,记者中有较大影响。那时,在我的印象里,胡绩伟是个新闻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胡绩伟在去年春夏之交的动乱中种种表现,彻底剥去了他的伪装。我逐渐认识到,胡绩伟所说的“新闻改革”与广大新闻工作者所企望的新闻改革,无论是性  相似文献   

3.
文人要相助     
某报有位作者,后来调到他经常投稿的这家报社当了总编辑。他对下属说:“我写的稿子,你们应该同以往一样,该删的删,该改的改。我当了总编辑,水平不会一下子就提高到用不着删改的程度。”语气谦逊、诚恳、感人。“文人相轻”是应当摒弃的陋习,“文人相助”是值得提倡的新风,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党的宣传事业,也有益于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然而,“文人相助”不是容易的事。自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这一处世哲学渗入到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头脑后,有的编辑不管来稿新闻  相似文献   

4.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5.
记者、通讯员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这句格言,但要做到就必须从严要求。一次我写一则新闻到报社,编辑一看文中的“金牛乡六组”就间:组是哪一级单位?我说:根据当事人向派出所报告的地址.乡以下就是组.编辑说:应该弄清楚乡与组之间还有没有村。经他这么一提,我才感到当时疏忽了这  相似文献   

6.
一多年了,读者一再呼吁报上的新闻要短,但是反反复复,很难根治。打开报纸,时常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新闻求短,足见其难。这到底是何缘故呢?据了解,一些新闻作者对短新闻持有偏见,认为报道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短新闻不能胜任,不解决问题;有人觉得下去一趟,回来只写那么一条“牛舌头”,交不了差,于是想方设法把稿拉长;有的人依赖编辑刀削斧砍,叫作“作  相似文献   

7.
某报刊有次向著名画家方成约稿,请他写一篇千余字的淡幽默的文章。方成如约交了稿。文章刊出后,漫画家说:“我把刊出的文章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发现加上标点在内,只有十六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方成不由得“幽默”地说:“再没有比这更幽默的事了”! 编辑对所发稿件有进行修改的权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修改的目的,只是为了使之更准确、更精练,同时也更深刻(如果可能的话);而不应该“删掉”了原稿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风格个性,使之仅仅成为干巴巴的一个骨架,成为缺乏文采的“千人一面,千文一色”的东西。即便是新闻稿件吧,也应该写得尽可能生动  相似文献   

8.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9.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2.
百草园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新闻学专业) 新闻史方向新闻史“文人论政”这一口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的报人和报刊 ?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如何 ?怎样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他们的作用及影响 ?试样析之。 ( 1 0 0分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一、试论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新闻价值的主观性。 ( 5 0分 )二、简论现场采访对新闻的发现与新闻写作的意义。 ( 2 5分 )三、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编辑职能的变化。 ( 2 5分 )新闻理论方向新闻理论一、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态…  相似文献   

13.
我是《长江日报》社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编、采、通的第一线,在几十年新闻实践中,常会有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诀窍,见诸报端。这与我打通线路将一流的政治家、理论家、表演艺术家的佳作约到手是分不开的。我这种约稿艺术称之为立体多层“圈圈法”。就是指在一个编辑周围,总要拥有一圈又一圈的作者和通讯员队伍。这样,你这个编辑工作起来,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5.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17.
一防“以量取胜”。“我写两百篇,就不信征服不了编辑”。初学者为了打开局面,赢得编辑好感,往往会步入“以量取胜’初低层次徘徊。即便能偶尔见于报端,也只是编辑同志对一位“黑夜探穴者”的恩惠与鼓励,是汪洋大海里一点小小的浪花,并不能真正提高和体现自身的写作水平。为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多写,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以质取胜”这一关键。二防“急功近利”。“要想见报,请写~句话新闻”。有一次我们发现一名战士在看报时,记下了不少地址,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告诉我们,“我成功的秘诀就是‘政短”’。他认为辛辛…  相似文献   

18.
儿子要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动员他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不是要小家伙“子承父业”,或者将来分配时好“先得月”。我是觉得记者这职业,挺不错的,爱屋及乌,便推销给了儿子。 记者职业好在哪里?数年前,《中国记者》开辟一个新栏目“青年新闻圈”,约我这年已不惑的老青年打头炮。编辑说,内容不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便写了一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是的,大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便是记者(编辑)这职业的最大特点。 每天上班,一到报社,脑子想的,接触到的,全起新东西。即使一篇平淡无奇的来稿,或者一篇老生常谈的言论,删删改改之余,总得给它取个新颖的标题吧。常常为一词取舍而在室内踱来踱去,不知捻断  相似文献   

19.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20.
信不信由谁     
前些时,收到一张表格,是某新闻研究单位寄来的抽样调查表,表格中栏目之一是新闻的“可信度”,是要调查人们对当前新闻报道是否相信和相信到何种程度。这一栏中又分为“可信”、“基本可信”、“不可信”和“基本不可信”等项填表者不必署名,因此,是可以说些真心话的。我思索了一番后,本来是想填写上“半信半疑”的但表上没有这一栏,只得在“基本可信”上勉强划个圈。我之所以在“基本相信”这一格划圈,是因为我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是不十分相信的,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信不信由你”或“信不信由他”,现在人家来向我做调查,那自然该是“信不信由我”了。但我的信与不信又由何而来?我认为,从最根本点来说,可信与否,应该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