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尤为突出。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磐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3.
一、在体育中德育的渗透在职高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安排身体练习对职高生进行教育,这个练习过程既有脑力活动,也有体力活动,德育围绕着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体育中学生的身体动作千姿百态,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由体力活动产生思想活动,思想活动指挥着体力活动。学生的思想活动在体力活动中经常一闪而过,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对于体育课中的偶然事件,更要及时把握,对学生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把德育发展放在首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也要重视起德育的渗透,切不可将二者搞得油水分离,或者为了体育而体育,干脆不进行德育教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国家在明确要求,教师就要积极践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富有内涵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优势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渗透的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和更加优越的条件,原因是体育活动中更方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体育工作者的关注。游戏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所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它以辅助教材的角色出现.因此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在游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没有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受到启示、教育,这就值得教师认真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和合作意识。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应贯穿始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是激发学生积极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由于体育教学是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应结合教学实际,有的放矢,使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把握教材特点,寓德育手体育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既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天地,还要结合活动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材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如通过越野跑、障碍跑、高抬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申,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根据体育专业的教学特点,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体育与德育的联系,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贯彻与实施,学校体育教学也必须迎接新的挑战,学校体育的观念和方式也要转变,体育创新思想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体育创新是一种新的体育思想,是一种新的体育观念,是主体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体育的规律,对体育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体育得以更新和发展变化的活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创新教育的层面上建构体育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本文探讨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高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方法和途径,旨在指导体育教师仓J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课和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新课标理念,使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材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地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国民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新课标理念,使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材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强健体魄,锻炼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努力创新,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本文介绍了德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并对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其教学内容广泛,活动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体育课教学中,除了身体运动外,学生的整个机体都参加活动,这是体育教学中区别其它课的显著特点。体育是进行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体育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取向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培养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普及性教育,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文章从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实施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分析,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学到知识技能,而且能培养优良作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教师必须合理巧妙地掌握和运用德育艺术,有意识地把德育艺术渗透到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体中育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高当侠 《陕西教育》2010,(7):124-124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在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那么,在体育活动当中,如何才能寓德育与体育活动之中呢?  相似文献   

20.
正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效地融入德育内容。其实体育教材中已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接收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他们的个性爱好和认知需要。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把学生的需求调整到接受教育的平台上,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开展德育,有一些思考和实践,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