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1.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就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并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确定事件”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而有些事情是不一定发生的”这个事实,然后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摸球游戏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随机事件”与“确定事件”.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何将眼前的圆形蛋糕均匀地切成两半?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在脑海中产生轴对称图形的具体形象,并结合具体形象,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掌握数学...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问题,将生活问题数学化.1.数学日记不拘泥于格式.我在教授了“克和千克”这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数学日记,但我并没有提任何要求,所以第二天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五花八门:有“作文式”的,有“表格式”的,有“绘图式”的,有“剪报式”的……其中有一名学生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我发现了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三(4)班曹菲菲今天,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一课.我知道了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那么,1千克大约就是1000个2分的硬币的重量……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的可以用到生活中去.我觉得数学真是一门有用的学问.还有一名学生的日记采用的则是“表格式”.我的测量实验三(3)班王茜从学生们写的数学日记中我发现,记数学日记对学生总结归纳已学知识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不论学生用什么...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进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数学融于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教材中许多单元都安排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7.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好玩”的数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学到“有营养”的数学,且记忆深刻.学习“好玩”的数学要注意和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亲自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并在“好玩”中创造自己能听得懂的数学,在“好玩”中,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相似文献   

8.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成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亲切数学总是给人以神秘难懂的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数学语言本身也比较抽象,对于知识经验尚欠缺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确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那些经过抽象概括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改变了教材中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将教材例题中的“2.6元”和“3.4元”分别改成了“2元6角”“3元4角”,并出示主题情境图(课本中的挂图):“小明去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枝圆珠笔和一本笔记本,一枝圆珠笔2元6角,一本笔记本3元4角.小明至少应该带多少元钱?”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2元6角 3元4角,26 34,2.6 3.4.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现、感受生活实践中的数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将数学问题融…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可见,数学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因此,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逐步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由此看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数学的趣味性、实践性融入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一、引入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意识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不但能使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有一条新公路从小明家门前不远处经过,小明计划从家门口修一条路连接新公路,问:怎么样设计路线才最节省费用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讨论热烈,话题很快集中到了“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上.此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得出了“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并且知道这样的垂线段只有一条.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二、加强数学模型训练,指导应用方法数学模型的...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隔阂,在教学时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挖掘数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动了起来,让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源于生活的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一、巧设生活情境,构造数学模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我以“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为情境,将学生带入数据的世界——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员工A说:我们好几人月工资都是1100元.员工B说:我的月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是中等收入.假如你是...  相似文献   

13.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明确指明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注重“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一、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在数学教学中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把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学生视野、带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  相似文献   

16.
在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课程的设计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挖掘数学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让课堂活了起来,让学生活了起来,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到源于生活的数学价值与魅力.一、巧设生活情境,构造数学模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如我借助“虚假招聘”的生活题材,以一道情境问题将学生带进了数据的世界:招聘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员工A说:我们…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既然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那么,用生活来作为教育的内容再贴切不过了。因此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数学与生活同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提供实践活动与解决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它反映的就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我认为要在课堂中体现生活中的数学,应从以下“四个让”着手: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应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要“情境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构建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学习(或教学)情境”,以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触生活,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