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广为流传,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就有三个流派、六个版本之多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派和武林筝派的《高山流水》作一比较,可见风格流派、意境和内涵上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2.
古筝,音域宽广,庄重优雅,古典有朝气的弹拨乐器。陕西地区为筝的发源地,可“真秦之声”的筝乐却近于绝响。但在先人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学习陕西筝曲的优秀内容。陕西筝曲风格特色鲜明,音律特殊,有着特殊的两个游移变音,左手的按弦也较多地使用大指,曲风细腻,委婉中有悲凉,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将对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分析学习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  相似文献   

3.
古筝,音域宽广,庄重优雅,古典有朝气的弹拨乐器。陕西地区为筝的发源地,可“真秦之声”的筝乐却近于绝响。但在先人前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学习陕西筝曲的优秀内容。陕西筝曲风格特色鲜明,音律特殊,有着特殊的两个游移变音,左手的按弦也较多地使用大指,曲风细腻,委婉中有悲凉,激昂之中也不少抒情。本文将对陕西筝派的一些技法特点进行探究,结合陕西筝派筝曲的音乐素材、乐曲的风格,分析学习陕西筝派的技法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陕西筝曲的认知,以更好地演奏陕西筝曲。  相似文献   

4.
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全国各地,是地道的华夏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但较为细致的区分汉族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中国古筝音乐有南北两大派别之分。在形成筝派的各种原因中,语言因素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内容。民间音乐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方方言的较大影响,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波动规则。由于南北方言区别明显,南北筝派受其影响也表现出相应的声音弦法规则。研究语言对筝派的影响为挖掘中国筝艺流派形成原因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筝曲《月儿高》是浙江筝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源自明嘉靖年间的琵琶谱集《高和江东》(手抄本),由浙江筝派代表人物、著名古筝演奏家王巽之移植并改编为古筝曲,并成为传统筝曲的经典作品之一。笔者追根溯源,对《月儿高》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及其艺术再创作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详细考证,阐释了作品在结构布局、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以期形成对该曲进行二度创作时的初步认知,并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广为流传,以<高山流水>命名的筝曲就有三个流派、六个版本之多.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派和武林筝派的<高山流水>作一比较,可见风格流派、意境和内涵上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8.
浅谈琴与筝     
张超 《山东电大学报》2004,(2):55-55,54
琴与筝都是我国古老的弹拔乐器,历史久远。二者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古代音乐文化的象征。并在现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筝和筝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9.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五弦筝,推测是以“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琴体为竹制,弦是丝弦,相传是由筑演变而来的.(东汉应邵《内俗通·声音篇》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外形与瑟很相似.曾有“小瑟”之称.(明朱载堉《瑟谱》称十四弦,十五弦筝“皆古之所谓瑟也.”)五弦筝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有“真秦之声”的说法.(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世人又称之为秦筝.  相似文献   

10.
古筝谈渊     
筝,这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以其高音组华丽流畅、中音组光彩夺目、低音组浑厚深沉的音色,及其丰富多彩的表演手法、演奏技巧,越来越得到群众的喜爱。筝,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流行于奏地的民间,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已有记载:“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声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见《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另外,关于筝的定名在后汉刘熙所撰《释名》筝条中也有记载:“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说明筝这件乐器是因弦定得较高发音筝筝,据其音响效果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筝派是北方筝派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山东筝派拥有着大量的传统演奏技法与曲目,为中国的古筝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曲目与演奏支撑。本文将以山东筝派传承人赵登山先生创作的《铁马吟》为切入点,分析山东筝派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筝,是地道的中国传统乐器。它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秦国,盛兴于隋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了以地方风格特点为依据的众多筝艺流派,大致分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派;"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派;"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闽南诏安"的福建筝派;"韩江丝竹"的潮州筝派;"汉皋古调"的客家筝派;"草原风韵"的内蒙筝派(雅托葛);"延边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筝乐的历史沿革,以4首建国后出现的经典古筝作品为主线,概述筝乐创作者身份的变迁与筝曲创作风格的演变,以此来论述筝乐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筝艺的历史变迁和流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筝,统称“古筝”,史称“秦筝”,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历史悠久,筝艺的发展漫长而又复杂,筝艺的流派丰富并且多彩,本文试图从它的历史变迁中来讨论其流派的成因.一、筝艺的历史变迁关于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起源问题,由于缺少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故至今尚无定论.公元前237年,秦国大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夫击瓮,叩,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的描述.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筝的最早记载.可见,当时筝乃“真秦之声”已是朝野上下喜闻乐见的乐器,儒家的《礼记》中《乐记》篇,是关于音乐、舞蹈最早的典籍,其中就有筝的记载.汉应劭《风俗通义》六《筝》中引说:“筝,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战国策》中也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由此可知,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筝已在北方各国流传.1979年,贵溪筝的出土,弥补了早期文献中的不足,表明筝早在春秋战国时已传入南方,且形制发展,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5.
河南筝,在以曹东扶为代表的河南筝乐人群体对其曲目的编订和相关筝乐活动的推动下,成长为独具地方性艺术风格的音乐。而河南筝中有一部分乐曲是在板头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逐渐在全国得到广泛的认知。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等进行分析,探寻筝曲中的板头曲元素。  相似文献   

16.
含有筝意象的两宋词作,大多以浅俗之语表现了愁肠百转的相思之情,娱宾遣兴的应时之意,祝寿宴乐的欢愉之乐。而筝以其乐器的本质和世俗化的特性,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所要抒发的种种情怀,也从乐器意象的入词体现了宋词的俗化。  相似文献   

17.
毛丽华 《文教资料》2012,(8):98-100
"音之起,由人心声也"。本文通过对若干筝曲演奏实例的分析论述,阐释了筝曲演绎中的乐感培养及对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对乐曲的"乐感"感知及如何进行"乐感"的表达,使其真情流露。以《林冲夜奔》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演奏技法等手段,力争完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古筝的发源地,是“真秦之声”的故乡。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以在渐渐消失,在筝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使“秦筝归秦”这一口号得以实现。本文从“秦筝归秦”这一口号为重点,对陕西秦筝的兴衰与发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苍歌引》是当代筝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向世人展示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本文从局内人的视角切入来分析作品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意图带领读者发现当代筝曲创新之魅力,激发人们对当代古筝作品的兴趣及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许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0-72,107,0,2
唐代是中国古代筝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的筝乐活动空前繁荣,筝乐风格兼收并蓄,筝乐传播影响深远。其形成原因是:十三弦筝为主流,适应时代需求;音色的改进提高,符合审美需要;文人的大力推动,促进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