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主张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已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时空隐喻的语言加工中存在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时间心理表征受到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可侧重考察儿童对时空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用汉语方位词"前"表示时间,实际上是一种空间隐喻,它既可以表征过去的时间,又可以表征未来的时间。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依据,从自我中心表征、地标表征和去自我中心表征层面来研究汉语方位词"前"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表明当观察者从自我中心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过去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地标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未来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去自我中心表征的角度来看,"前"既可以表征过去,又可以表征未来。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认知方法。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的认知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到很多领域。就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讲,多数研究集中在隐喻研究方面。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六十首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并尝试讨论其时间隐喻的构成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其可行性。作者尝试用时间的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来分析莎士比亚表达其时间主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于晓静 《英语广场》2021,(10):51-54
多模态隐喻研究将单一层面的语言研究转向更加丰富、多样的符号表征形式研究,打破了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识。本文以一则瘦肉精漫画为例,从构图方式、漫画形象等方面探讨分析多模态隐喻在漫画中的动态构建过程,揭示漫画所表达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多模态隐喻的本质和产生原因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并列中英双语者在隐喻理解中的强化和抑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与隐喻理解中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的正启动和负启动实验相结合,考查作为一般认知机制的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隐喻中的作用,以及在双语者的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是共享同一个概念表征还是各有其独立的概念表征。结果发现强化和抑制机制在双语者理解一语和二语的隐喻过程中同样发挥作用。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本义特征受到强化,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在跨语言的情况下(英- 中,中- 英)也发现了强化和抑制机制的作用,并且跨语言和同语言情况下对探测句的正启动和负启动作用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双语者大脑中,两种语言的隐喻在概念层面为共享表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隐喻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隐喻的研究过程中形成许多观点与理论解释隐喻的产生、运作和理解机制及其功能。本文就国内外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展示了隐喻理论从早期的局限于语言修辞的传统理论到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认知理论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研究隐喻的内部加工及作用机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表明,以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进行心理处理时,的确出现了在线空间映射的心理操作,并且两种语言使用者在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心理加工以自我在动隐喻模式为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0.
隐喻研究的发展经由修辞学、哲学至语言学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丰富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被纳入了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领域中的隐喻研究主要涵盖七个主题,涉及到隐喻理论探讨、空间隐喻研究、具体的语言及语言教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模因论的研究发现,模因在隐喻的表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模因论是隐喻的重要表征机制。隐喻的表征过程中既有基因型模因,又有表现型模因。隐喻目标域概念是通过其心理属性对始源域概念引起的心理属性的模因复制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中,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就是基因型模因。在心理属性得到模仿复制的同时,作为心理属性的宿主---物理属性也得到模仿和复制,被模仿和复制的物理事件的物理属性就是表现型模因。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隐喻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学追求。1980年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使隐喻再度被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石。当前,隐喻研究多涉及隐喻的分类、特点及应用,但较少涉及隐喻建构的基础。本文从人类认知、心理和语言符号等角度探讨了隐喻存在和建构的基础。认为人类认知的原型性和“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的特点是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为隐喻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对图像的突显是隐喻存在的心理基础,即多样性客体的不同侧面,在一定语境的制约下被透视而成为图像。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错位,即语言符号的能指指称一般的、抽象的、概括的类概念,而所指所指称的却是个别的、具体的例,使隐喻成为语言的常态。  相似文献   

14.
后喻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喻的角度提出的一个解释代沟的概念.后喻文化是指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的今天,前辈们因为开始生活一个他们未知的世界里而不得不向走在掌握新知识前列的后辈学习的文化传喻模式.从文化传喻和代际关系等角度出发,当可明白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的传与受之间的冲突及师生间的代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这二者对音乐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影响和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隐喻意识及能力与大学英语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思维的根本特征,语言的根本属性,加强隐喻能力和隐喻思维是学好外语的必备条件。我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的隐喻意识和能力薄弱,在教学中如何从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增强学生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将成为提高大学生写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思维认知机制,其物质实现形式呈多模态化。概念隐喻理论可论证类属视觉模态的政治漫画,如何依托某一概念隐喻将事件、人物、环境等不同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其整体构图意义。并且,同一概念隐喻,因漫画创作者所处社会文化、政治立场不同,读者可透过漫画本身发掘认识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Metaphor as a rhetorical device is widely used in advertisements,many scholars has studied metaphors in advertisements from rhetor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ovides a new aspect for metaphor study.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 method of thinking.More efficient and positive information in advertisements can be conveyed to consumers by using cognitive metaphor.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运用道外语教学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外语教学的需要.文章从介绍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分析了隐喻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的理据和可行性,从词汇教学、习语教学以及文化教学三方面阐述了概念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