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文化图案入手,运用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考古学、神话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观点方法,解读其中隐含的上古攀术宗教意义,探索楚人的超自然心理经验世界,发挥其中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分析了绛珠草与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相似,从而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解读林黛玉形象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支格阿龙是彝族著名英雄,其故事广为流传.而比照叶舒宪老师对中国上古英雄羿的神话原型分析模式对支格阿龙故事进行分析,则可知支格阿龙同样符合太阳英雄这一神话原型,但是在彝族文化视野中,支格阿龙故事中的神话原型又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孕育上古神话的摇篮。从历时态的角度看,神话产生在人类尚处于童年时代的氏族社会,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上古神话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记录了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从共时态角度宏观地审视黄河流域上古神话的传播,呈现出以关中、晋南、豫西交接的黄河三角地带为中心区域,向中心边缘区域,再向边缘区域,最后向其他文化区域流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兄妹缔婚始祖神话作为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性文化内蕴。本文将上古时代伏羲、女娲兄妹缔结婚姻,繁衍人类,从而成为人类始祖这一类型的神话概括称为“上古兄妹缔婚始祖神话”,并对兄妹缔婚始祖神话系统中涉及男女婚姻,性爱生殖方面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女性美是自然赋予女性的一种本质属性,也是男性政治赋予女性的一种社会属性。女性美作为希腊神话中女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凝聚着古希腊社会中男性政治复杂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诉求,表现了神话对这一时期女性品质与价值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神话中女性美的文化内涵,揭示神话中女性美的政治意蕴,是我们正确解读神话中众多女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思想及中国早熟的“史官文化”,把神话远远排挤到“上层意识”的行列之外,并通过有意识的删改、意会,使中国上古神话发生了变形;森严的古代等级制度使神话由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文明现象变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属;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奴隶与封建统治,使中国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没有出现一部巨制史诗,没有诞生一位超越家族的神话英雄。同西方各国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综合古代神话传说及有关古文字知识,对上古地理作有限考察,从"丘"字的文化意义,提出昆仑与丘的关系,并确定其上古方位;同时首次提出不周山与丘及昆仑之关系;认为,上古神话中的不周山方位最初就在东南方向,齐鲁东南方就是上古神话中的重要地区甚或中心区域,是上古神话的一大源头。丘本为自然界之高山大丘,因神话色彩的渲染,而成为祭地降神之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存在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不得不承认,这些以上古神话为代表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呈现着淡化的趋势.以上古神话为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中国动漫剧本改编都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两者又有着互为依托和载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几乎产生于同时期,但有很大不同。在保存状态上,中国上古神话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古希腊神话却形成了完整庞大的神话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神话形象的神格特质迥然不同,中国神话形象仁爱宽容,具有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而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崇尚智慧与力量。二者对后代文学艺术乃至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共同构成灿烂丰富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2.
神话 ,可以说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漫长进程的开端。各民族神话有其不同特点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 ,而中国上古神话中神人泾渭分明。同时 ,两种不同的民族神话对后代的审美心理倾向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其中自然性神话应该说最能接近神话的原生态 ,因此 ,通过上古自然性神话更容易把握先民的利害观念。文章从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入手 ,试图分析原始先民利害观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拾遗记》成书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记述了上古伏羲至晋代诸多异域远国的传说、神话、奇闻逸事,包含着先秦至魏晋时人对异域孝文化、历法、耕织文化、幻术、学术等方面的认知,总体上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域外文明观念。这一域外观念与传统华夷观并存,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本原意识,从本原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衍生出中国上古的精神文化,因而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就表现为本原意识和本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本原疑问到本原阐释和本原崇拜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文上篇着重论述这一精神行程。第二阶段是理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神话中发育出哲理化的天道本原观,再从天道本原观发展到“人道”(人间道统)本原观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天道哲学和六经的经典文化,追寻精神原点的思想活动一直贯串整个上古精神史。本文下篇重点论述第二阶段的精神行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本原意识,从本原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衍生出中国上古的精神文化,因而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就表现为本原意识和本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上古的精神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本原疑问到本原阐释和本原崇拜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文上篇着重论述这一精神行程。第二阶段是理性形式的精神文化阶段,沿着从神话中发育出哲理化的天道本原观,再从天道本原观发展到“人道”(人间道统)本原观的精神行程,发展出天道哲学和六经的经典文化,追寻精神原点的思想活动一直贯串整个上古精神史。本文重点论述第二阶段的精神行程  相似文献   

18.
法国汉学家沙畹、马伯乐、葛兰言诸氏对中国上古神话极为重视,并且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然而此时,民初的疑古运动在中国刚刚萌芽,中国本土的上古神话研究尚未形成,法国汉学家对中国上古神话的关注并非来自中国学术界的影响。追溯法国学界对中国的研究,乃始于明清之际入华的耶稣会士。这些以传教为目的开展的有关中国上古史研究和争论直接成为欧洲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明的素材,在经历了神学疑史、史学疑古之后,中国上古史问题被法国学院派汉学继承下来,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这一纵贯两百余年的西方中国古史研究历程,与中国现代神话学特别是"古史辨"派的学术关联,尤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有关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通识课中,希罗神话课几乎可以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但这门课程历来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对能力的培养,对价值引领关注不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推广和深入,如何有效利用希罗神话课特有的育人资源成为任课教师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由于希罗神话属于异域文化,教师还要把握好如何从中提炼出契合本土现实的育人内涵来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问题。文章拟通过对契约精神、人性尊严与悲悯情怀、世界公民意识等育人价值意蕴的探索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有父母而后有子女。然而在中国古代有关神话的记载中,有一类神话讲的是以龙为父而感生的。神龙感生神话有其初始和各种演变形态,纵而观之,可从中探索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信仰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