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服饰审美文化蕴涵着一些特殊的审美经验,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形态。如冕服中的冕旒,便积淀着宗法制统治阶级作为宣扬,制造“天命观”或“王权神授”等先验理念和神秘氛围所体现出来的欲盖弥彰的审美经验和隐秘黠慧的审美心理。而“象刑”,则是以象征性惩恶儆尤的寓意形式和负面审美价值,来宣示法律刑罚效应的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特殊现象形态。此外,以错采镂金,繁缛富赡之美作为审美判断标准的审美价值,是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宗法制社会等观念和制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美工具主义、审美独立主义、审美娱乐主义与审美批判主义。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代性进程,这四大范式的命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传承性、技术性、图像性、展演性和实用性特征,是中国文化稳态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表现;当代流行的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体现了西方血统与中国精神的融合;当代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具有普遍性、愉悦性和大众性特点,表现了中西审美形态沟通的现实性;当代正在生成的戏仿、冏和风貌等审美形态,具有开心、巧智、解构和无美而乐的特点,体现了后现代价值观。当代中国审美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审美形态的丰富性、传承性、主体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西方美育观念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现当代美育基本上都是以文艺审美为中心。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处于边缘位置。虽然文艺审美能够重构人们的美学想象,促使人用最敏锐地感觉来感受生活。提高人的道德高度,但文艺审美自身潜存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社会区隔作用以及略嫌严酷的审美主义特征也时常为人诟病。随着中国进入消费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审美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自我生活的基本美学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下,美育有必要走出过去以文艺审美为核心的樊囿,重建社会审美维度,奠定社会审美在美育活动中的坚实地位。  相似文献   

6.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主体、审美的主体与审美主体的边界与联系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要机制;社会实践是审美主体形成的原动力;审美主体的特征充分表现了人在审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人走向审美.人的审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审美实践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审美欣赏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审美对人而言无疑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是前提;基本的审美感受力,初步的审美鉴赏力是构成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要素,亦是提高其审美能力的基础;而必备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则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10.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1.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3.
目前钢琴教学中“重技轻艺”、“重艺轻美”的问题较为突出,片面追求钢琴弹奏技能而忽视音乐本体美和意境美已经成为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异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含义,人作为审美主体已在审美中萎缩,客体却在无限“物化”,这样使得审美个体的三种状态交织存在,主体的回归也只是虚幻性的自足。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6.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坡会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传统的民族节日。芦笙曲和踩堂舞是坡会的主体活动,作为节日期间集中展现的民族艺术,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文化。在审美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分析民族节日的审美语境,将其放入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坡会的审美文化及其内在意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愉快作为研究审美发生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休谟美学思想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休谟对情感的分析出发,论述他在审美愉快的起因和特性上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评价他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审美原则与审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学术界对审美普遍性、审美偏好、审美标准、审美相对论、审美语境等审美原则,从不同侧面作了大量的尝试性的探究。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研究者要在文化背景中审视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偏爱,不仅注重与形式主义相关联的联想意义,而且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一种文化成员相对广泛地共有的形式—意义的普遍联系之中,以此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