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三年级课文识字量急剧增加,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少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势必会渐渐丧失阅读热情。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成为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呢?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题质疑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文的教学,教师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回答三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军神是什么?军神与军人的区别是什么?沃克先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文章朗读、揣摩语意、把握语气,从伤势严重、不用麻药、汗如雨下、脸色苍白等角度,体会军神的形象——刘伯承不仅是  相似文献   

2.
戏剧有序幕,小说有前言,语文教学中的起始课有导入课文的环节.课文导入得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习课文创设一种良好的情境,正如古人云:引而不发跃如也.那么导入课文有哪些方法呢?当然是因课文而异,无统一的模式,但悉心研究一下,以下五种方法也许是大家常用的.一、题眼质疑法:如教《白杨礼赞》教师板书课题后,可问学生;对白杨树“赞”它还不够,在赞前加个“礼”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说:礼是表示敬意.那么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表示敬意呢?请同学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3.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4.
陶慧萍 《江西教育》2003,(11):27-27
一、预读揭题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了解课文的主旨题意。“预习提示”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有相当大的作用,如《五彩池》一课,“水是没有颜色的。五彩池中的水怎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他们去仔细阅读课  相似文献   

5.
一、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需求1.在激疑启思中转化。经过初读,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之后进入精读环节。教师若能针对学生的疑问来教,必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此时的教学内容已转化成了他们的学习需求。事实上学生质疑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初读充分与否。粗浅的初读学生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师引发质疑的意识与策略就成为关键。2.在全面开放中转化。教学还可以在全面开放的氛围中,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展开。课始,教师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这篇课文你们想研究什么?”当学生要探究的问题不能覆…  相似文献   

6.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小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第七册开始,在每篇课文之前安排了一段简短的“预习提示”,这是加强自学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措施。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一、明确“预习提示”的含义和作用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预习提示”一般有三层意思:一是对课文有关方面作些介绍,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七册教材激发阅读兴趣的形式多样,并且注意把知识铺垫和激发兴趣结合起来。如《趵突泉》一课的预习提示:“山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因此,促使学生学习以至自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乐学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乐学。首先,教师要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翻新,课型有别,一课一个样。对优美抒情性强的诗文在“读”上下功夫,上成“教读课”;对便于自学的课文上成“导读课”;对故事性强的小说童话或解说性强的说明文可上成“讲说文”;对一些容易通过文字转化为图示和图画的课文可上成“图示画图课”;对细节和对话描写较多且有戏剧性的课文,可…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三年级课文识字量急剧增加,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少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势必会渐渐丧失阅读热情。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成为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呢?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题质疑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文的教学,教师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回答三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军神是什么?军神与军人的区别是什么?沃克先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文章朗读、揣摩语意、把握语气,从伤势严重、不用麻药、汗如雨下、脸色苍白等角度,体会军神的形象——刘伯承不仅是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语第五册《军神》一课,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教学时,我紧扣课题《军神》,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从而深入地感受课文内容。一、圈圈画画,发现其“神”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一句话。学生读完之后,马上找到了这句话: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  相似文献   

10.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以做促读。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课前体验,课上质疑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体会回声,丰富学生的感知,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回声的资料。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自然地引入课文学习。此时教师要适时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回声》,那么关于回声你还想知道什么?”二、创…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拥有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利用“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存在问题笔者曾对100名低、中、高年级小学生作了如下调查:你喜欢上英语课吗?为什么?其中低、中年级有87.9%喜欢,原因大致是:1.课前或课中教师会教英文儿歌;2.自己上了校外英语培训,很有趣。高年级则有58%的同学表示不如以前喜欢,原因大致是:1.教师一上课就默写单词、默写句子,很烦。2.教师一上课会指名背课文,背不熟或背不出来要抄写,很怕。二、思考与分析新课标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然而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大部分教师不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  相似文献   

13.
正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相似文献   

15.
有机会欣赏任荣桂老师教学《军神》一课 ,那种让学生“读后谈体会 ,读时重表情”的教学风格十分独特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选择两个片段 ,供大家借鉴。片段(一)师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军神》这篇课文 ,请大家读读课文 ,走进刘伯承 ,当你亲眼看到刘伯承做手术的经过后 ,离开这家医院时 ,你想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 ,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会在读中想 ,读后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师 :(生自由读课文)课文读完了 ,你想说些什么?生 :刘伯承是一位勇敢的军人。生 :刘伯承手术不用麻…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巧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好奇心是智慧的窗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资源,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记得在教“电磁铁”一课时,课前笔者用一块红布把电磁铁包起来,上课时,将红布靠近铁钉,“噌噌噌”,铁钉一下子都被吸到了红布上。学生都被这“吸铁大力士”吸引了。笔者见机提问:“请同学们猜猜看,红布里面是什么?”因为以前学过磁铁的知识,所以很快有…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诱发学习情感的最好“催化剂”,也是引人迈向成功的阶梯,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难事,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重视课前组织教学合理化课前组织教学是在上课铃响以前对学生的组织,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有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从而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合理有效的课前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快地集中注意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一、重视课前导入环节 语文教学的课前导入尤为重要.别具特色的课前导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学习状态.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设计一个悬念;讲一则奇闻趣事、故事或笑话;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做一个精彩的演示;展示一幅幅精美画面等等,总之,课前导入应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在《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先展开课堂调查:有谁去过竹乡?做了一番了解后便播放有关竹乡的图片、录像资料,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竹林;最后请同学品尝竹乡的点心——笋干.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实践证明:重视课前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刘金广 《山东教育》2002,(25):42-43
《军神》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的特点,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落实本组重点项目“速读”的训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继续强化前面学习的“体会句子含义”的训练,体会“军神”的含义;三是感受“军神”的形象,受到坚强意志品格的教育。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军神”的含义,感受“军神”的形象。为此,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切入重点,感知坚毅本课教材故事情节简单,重点突出,便于进行速读的训练。教学伊始,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取得学业、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的情况,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设疑激趣。从导语入手,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二是情境引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视频、课件、微课等资源,通过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视频或图片展示,强化视觉、听觉刺激,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三是多读生趣。如,在《和氏献璧》一课教学中,可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导语环节拨动情思,在范读环节诱发情思,在朗读环节激发情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把握人物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夯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