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战争是要流血牺牲的,但在孙犁的战争小说中,更多展现的是非常态下的人性。  相似文献   

2.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3.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文坛。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编了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就集中体现他的小说特点。本文就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其小说特点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4.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是研究者探讨其作者孙犁先生"诗性"小说作品特色的经典文本。而对《芦花荡》的那个主人公,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头子"形象的把握则是我们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一、一位普通的老者《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形象。说其普通我们有以下的理由:首先,"老头子"是一位没有姓名的抗日民众。他虽然参加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虽然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做  相似文献   

5.
《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白洋淀纪事之二”,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其中主人公老头子的对话,有三处都出现“不怕”一词,很多老师对此都会分析一番,以便学生感知老头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芦花荡》是被誉为"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孙犁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使残酷的战争变得极富诗情画意。武汉大学林焕标、卢斯飞说:"它们(景物描写)绝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所以从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话题导入《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孙犁的小说,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白洋淀》一样,全篇都洋溢着诗情画意,作  相似文献   

7.
孙犁(1913~2002),堪称文学大师,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5年,1945年5月发表的《荷花淀》,标志着孙犁短篇创作的成熟,8月又创作了《芦花荡》。孙犁在《〈孙犁文集〉自序》中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1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在我的创作中,占绝大部分。”让我们整体感受感受《芦花荡》吧,在这个艺术世界里,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是抗日军民,到底谁更有力量呢?在孙犁笔下,日寇有如泥牛入海,抗日军民凭着勇敢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细节是小说的关键要素之一,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渲染氛围、传递信息、推动情节发展、寄寓情感,其功能和作用十分显著。而围绕小说细节展开阅读和分析,不仅可以加强文本阅读的深度,还能带给学生多元的阅读体验。为此,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引学生聚焦于文本中的人物描写细节,着眼于文本中的环境描写细节,立足于文本中的道具描写细节,从分析鉴赏中让学生感悟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芦花荡》是编排在人教版八(上)以战争为主题的单元,本文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语言诗意盎然。以下课堂实录是备课组成员集思广益形成的教学流程的课堂呈现。它意在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去熟悉人物——走近人物——喜爱人物——敬佩人物。同时感受孙犁文章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孙犁先生的<芦花荡>(人教版课标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其成功的环境烘托、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隽永的语言风格不失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教学这样的语言材料,我认为教师应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多种活动,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去玩味其中点点神奇.  相似文献   

11.
一篇小说的主题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时还会形成争议,这种争议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本文以孙犁小说《荷花淀》为例,尝试从两种不同的主题认识上去分析文本,体会小说中传递的诗意战争之美。  相似文献   

12.
【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诗体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依然引人入胜。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小说,设计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小说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环境上。如文中抗日英雄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他的工作比较特别。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不在家休息,而是在抗日阵线上护送人员和物资。第二,他的本领相当高超...  相似文献   

13.
《少年王冕》是一篇小说。教学这篇文章,既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又要体现文体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人物形象和揣摩环境描写等途径,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学会阅读小说类文本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快乐阅读》2023,(8):26-27
<正>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安平县,中学毕业后在安新县同口小学当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之畔,入眼都是秀丽的波光水影。孙犁在这里工作才一年多,“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在日寇步步紧逼的危急情势下,他毅然投军入伍。虽然孙犁在安新县居留的时间不长,却难以忘记那里的人情风物。1945年,孙犁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抗战题材小说,在延安解放区成名。  相似文献   

15.
小说作为最具可读性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历年来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板块中,是常常令考生无所适从的阅读文本,其中原因不乏考生不了解小说阅读的方式方法,缺乏鉴赏技法的训练,因此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一单元小说文本教学时,笔者先以教材文本为范例,每一课时设立一个教学要点,力求学生一课一得,接着又进行课外文本延伸阅读,强化阅读技巧的细节引领,效果出新,心得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是理性的,教师必须慎之又慎。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小说教学的困境,然后对理性选择小说教学内容进行学理分析,并将用《芦花荡》例说语文学科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女孩子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44年春,孙犁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以冀中阜平为中心的山地儿女的生活和斗争的,如《蒿儿梁》《吴召儿》和《光荣》等;一类是描写冀中自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生活和斗争的,如《荷花淀》《芦花荡》和《嘱咐》等。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孙犁艺术追求的结晶。对孙犁小说的转载、出版、研究和评论,是孙犁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孙犁小说整体上是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肯定和欢迎。影视改编和连环画等使孙犁小说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中学语文教学在孙犁小说传播上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