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论述新教育与旧教育同发明的关系时谈到:“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故发明之则常新,还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明”的含义,“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  相似文献   

2.
名人名言     
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要尊重自己的创造自由,必须尊重别人的创造自由。 (茅盾《自由创作与尊重个性》)野心用在占有欲固然不免令人厌恶,倘能用在创  相似文献   

3.
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幼学须知》等书;进之以四书五经;又次则学为八股文,  相似文献   

4.
正在文学的殿堂里,"崇高"一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古代士大夫关于"文以载道"的倡导——从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推崇到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的呐喊,都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5.
普通学校目的,在养成健全之人格,与其生存发展于社会之能力。此为全教育系统之精神,大学校之目的,固亦不外乎是。然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为全国最高之学府者,则因于普通目的以外,尚有特别之目的在,固不仅其程度有等差而已。特别之目的维何?曰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是以施普通教育之学校,其所授之智识,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所训练之能力,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能力,如是而已。而大学校之所授者,则不仅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能力,而为一切现象之法则,所谓科学者是…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语录     
正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需看他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他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 《教育》2009,(12):62-62
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谓也。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书:进之以四书、五经;又次则学为八股文,五言八韵诗;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  相似文献   

8.
荆公毁稿     
刘贡父旧与王荆公甚款,每相遇必终日。荆公为参政,一日,贡父访之,值其方饭,使吏延入书室。见有草稿在砚下,取视之,则论兵之文也。贡父善强记,一过目辄不忘,既读复置故处,念吾以庶僚谒执政,径入其便座,非是,复趋出,待于庑下。荆公饭毕而出,始复邀入座,语久之,问:“贡父近为文乎?”贡父曰:“近  相似文献   

9.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教师发展时曾说过:“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当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走校本之路,务教研之实,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已成了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共识。我校在几年的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中,借助常用的教研活动方式——磨课,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精致化的改进和提炼,  相似文献   

11.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相似文献   

12.
公孙仪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嘈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惟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  相似文献   

13.
小引 利恺氏(Lecky)之评法国革命曰:"国之大患,莫如其人民取往昔亲密之关系,一旦裁而断之".而其论英国人种之成功则曰:"英人种政治之天才,在善通旧制以适新需,故虽无赫赫之名,而善举幸福之实".呜呼!是乃盎格鲁人种与腊丁人种得失之林也,窃读此言,而反观吾国今日爱国志士之所以导其民者,则又不能不悚然惧!惧者何?何其不善以西方历史之  相似文献   

14.
一八五九年九月三十日.前美国林肯Abraham Linoln大总统在维斯康新Wisconsin州之米而华克Milwaukee演说.摘译下列之一段.正可想见六十余年前新大陆一伟人对于职业教育之观念也.受教育之人民.必须工作.否则教育即为绝对的极大的恶魔.国家有一小部分人民安于闲逸.即难支持.故必其大多数人民从事  相似文献   

15.
论理学     
论理学或译逻辑、或译名学、或译原言、或译辩学、或译思维术,或译理则学;名称之纷歧,殆以此学为最甚。论理学名称之所以如此纷歧,不仅因译名之来源互异,而各派学者对此学之观点及主张之纷歧,实为其主因。故关于各种名称孰正孰误之讨论,其结果必致变为对于各派学说之批评。各派学者对于论理学所持观点及主张之纷歧,俱见于此学定义之复杂。在各种定义中,其比较普通者,即以论理学为研究思维之科学,或研究思维形式及法则之科学,其任务则在于予学者以免除错误,探求真知之道。但所谓思维,一方面需有能思之机能,另方面亦需有所思之对象,必此二者相结合,然后始能展开思维之历程。故论理学所研究之思维,如系以获得真理为目的之正当思维,则此  相似文献   

16.
陈美 《新读写》2020,(1):32-35
【情境导入】见筷而惊——纣王原先用竹筷子吃饭,后来改用象牙打磨成的筷子。大臣箕子很担忧。你知道为什么?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釧,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不羹菽麓,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相似文献   

17.
论脱化     
夫脱化之法,其为义也大矣,自来诗家造语,率以祖述为常,虽有剽窃偷盗之讥。不减引古取旧之用。在于古人,既已心知其实;抑于今世,则或闻听而骇。是以今兹所论也。虽托昔贤之为说,殆犹重发此秘于天日乎?顾脱化之为义,向有牵缠,故入作之为要,略需分理;而唯辨于祖述之必存,则尤进乎语汇之先在矣。至若脱化之为法,乃在祖、作之同异,与夫翻新之变化。且以语工字简为尊尚,而视融化无迹为极至也。  相似文献   

18.
朱荣英 《天中学刊》2013,28(1):54-60
圣哲为文,温润秀洁,智慧流云,和合畅达.熔精华,求真务实;萃新奇,精神飞动.义真而文婉,独拔而伟丽.金银不足方其珍,珠玉无以喻其贵.义明词净,不欲染杂,碎文琐语,斑驳必乱.为文必简而精深,取事必核以明察.裁章置句,立本体奥,有吞天地之气,可入博雅之巧.凝练世事即文章,雕琢文心存化境;思接千载通万里,体旧维新意无穷.而今时下之论,沉迷于窠臼之中,游淡于生活之外;怡然于杯水微澜,固恋于细小节点;不究实践之则,不循先哲之理;不察兴衰之故,不探成败之因.焉能金针度人,化民成俗,秉承大义,继绝开新?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有种种问题,究其极,则有一中心问题存焉。此中心问题惟何?曰做人之道而已。做人之道惟何?曰增进人类之价值而已。欲增进人类之价值,当知何者为人类之价值。然泛言人类之价值,则漫无所归。且人之所以贵于他动物者,以具人类之普通  相似文献   

20.
<正>(一)"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从词语的来源看,"坚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成语"坚忍不拔"最早见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坚韧不拔"则仅见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如丁玲的《杜晚香·根深叶茂》中曾有用到。可见,"坚韧不拔"是"坚忍不拔"的异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