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兵 《出版参考》2005,(23):22-23
好几年前,很偶然地在书市上看到一本名为<小世界>的小说,也很偶然地想起似乎曾在某份报纸上读到过关于这本书的介绍,于是在有些不经意间买下了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洛奇的这本小说.我像这样买下的书也有不少,绝大多数都在匆匆读过之后便很快地忘记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唐朝陆羽所著《茶经》集茶文化之大成,流传至今。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茶馆。北京茶馆的历史很悠久,在元杂剧中即出现多处描写大都街肆茶  相似文献   

3.
茶馆成形于唐代,宋代是中国茶馆的第一个发展兴盛期。与唐代相比,宋代茶馆分布范围更广、类型更多样、功能更强大、数量规模大幅扩展、经营管理日臻完善,基本奠定了中国茶馆的发展格局,对后世茶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偶然听到"过时"的新闻 2000年8月底,山东省东营市的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偶然提到东营市垦利县县长前段时期辞去公职,到一家民营企业里打工去了.  相似文献   

5.
作为报刊的业余通讯员,我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不能漏掉自己周围发生的重要新闻,否则,就是失职;二是必须立足本职,尽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提高业务素质。近3年来,笔者发挥自己32年来从事茶叶工作的优势,前后写了《水乡茶馆》《访茶馆老经理沈武荣》《提倡多办乡镇茶楼》《古色古香的茶馆》《北京茶馆》《上海茶馆》《南京茶馆》《杭州茶馆》《川味茶馆》和《文学巨匠与茶馆》等10篇有关茶馆的报道,分别被《浙江日报》《江南游报》《风俗》等报刊采用,有的并被香港和海外报刊转载。我采写这些茶馆稿件的体会是:开动脑筋,掌握素  相似文献   

6.
我读了5月29日河南日报刊登的《村头茶馆》一文之后,认为此小通讯的作者很善于擷取生活中带露的鲜花。让事实说话,把观点藏在文章里边,是《村头茶馆》的一大特色。文章通篇找不到粉饰太平的片言只语,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让事实说话,彷佛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今繁荣盛世的农村新貌来! 文章一开头,就把村头茶馆形象地层现在读者面前:“农村格式的六间草房,耳旁有个简易棚,通道炉吐着火舌,炉上一字排开六把被烟熏得漆黑发亮的大铝壶,壶盖被蒸气顶得乒乓作响。”。六把大壶不停的烧,说明村头茶馆的生意是兴隆的。  相似文献   

7.
远离"孤独"     
我是偶然读到这组照片的——题为《东京的孤独者》,作者是美联社摄影师戴维·古腾费尔德,获今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一等奖。这是一组拍摄特殊人群的纪实照片,读了,心里很想说点什么。但是,很长时间,我怔怔地面对它,却哑然无语。我感到照片里的每个主人公都不想与我说话。他们有的把背影给了我(见附图一),有的正离我远去,有的低着头;惟一一位面对着我的,还用耳机塞住了耳、用口罩盖住了嘴(见附图二)……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地茶馆不少,因国人都有品茶的习惯,因此各地茶馆之多也不足为奇了.但茶馆的种类,大都单一,而昔日北京天桥之茶馆,不仅多而且种类丰富,规模之大,非各地所比,且都很有特色…… 在清末道光年以前,天桥真正称之茶馆的不多,大都是茶摊,即用木板搭的桌子,用白、兰布一铺,设二、三条板凳,茶客逛天桥走累了,走渴了,坐在这里饮茶歇腿而矣!另外就是卖大碗茶的散户,用扁担挑着,一边是大茶壶,一边是一条柳条筐,里边放着粗瓷大碗,喝大碗茶的,都是劳动人民,大碗茶的茶叶是次品,人们蹲着喝上两三碗,花钱少许.大茶壶的水又热又浓,大茶壶用一层棉布包着,可以保温,两碗浓茶入肚,渴累全消,扔下少许零钱,欣然而去.  相似文献   

9.
这里说的茶馆,和金庸先生有关。提起金庸,套用一句武侠小说里的话,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古书上说,宋朝那阵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今天,凡有华人居处,即能读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这绝不是夸张之辞。  相似文献   

10.
经商自然都是为了赚钱,然而古代一些正直的商人却认为,经商不可唯利是图.应该正当地赚钱。在利和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舍利求义,而不能见利忘义。宋人王明清在《摭青杂说》中记载的一家茶馆主人拾金不昧的故事,表现出古代正直的商人光辉纯洁的品格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时过近千年之后来读这则故事,仍然令人感佩不已。熙宁,元丰年间,在宋代都城汴京闹市著名的酒楼樊楼旁边,有一家小茶馆,茶馆干净整洁,茶都是一品,桌椅茶具都很雅致,生意非常红火。一天,有位姓李的士人,从邵武(今福建邵武一带)到京城来,在茶馆外遇见了一位朋友,二人就来到茶馆中喝茶聊天。其时是春天,天气本来比较寒冷,这时骤然变暖,这位老李就脱了些衣服,同时也把系在肘腋的一个装金的袋子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外包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静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0):58-61
针对隐性知识外包中知识转移的激励问题,提出一个四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第一阶段客户设计激励合约;第二阶段服务商决定是否接受合约;第三阶段服务商决定转移的知识量;第四阶段客户决定产品产量。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出了激励合约的特征,客户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影响服务商知识转移的因素,为客户隐性知识外包的有效激励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民国时期,昆明茶馆数量急剧增加,成为昆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缩影。20世纪40年代初陈珍琼在关于昆明茶馆的调查报告《茶馆与昆明社会》中,摘录了昆明茶馆同业公会1929年会员登记名册,共计341家茶馆。[1]此外,还有大量的非会员茶馆和城郊茶馆。昆明茶馆之多,可见一斑。"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这是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昆明一度流行的俗语。抗战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短缺,比如说宿舍拥挤、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喀什传统茶馆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喀什传统茶馆具有交流、传播信息、休闲、闲聊、经济以及茶馆和饮食的结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采访朱哲琴,在三里屯的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小得令人吃惊的茶馆,但有着老式的雕花明清家具、蓝调的背景音乐、茶馆主人养的一笼鸟不识闲鸣叫,以及茉莉银针带着清香的水雾。朱哲琴是个目光清澈而坚定的女孩,开始见面,她的目光射来有些冷,能感觉到她在判断和估量一个陌生人,不过随着谈话,她很快轻松起来。她说话速度不快,但吐字很坚实,不含糊。有时候她笑起来,很深很深,带着一点羞怯,但是笑声几近于无。一个雅致而另类的女孩。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云计算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水和电一样的公共事业提供给客户的理念。随着存储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产业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6.
源起福州偶然机缘创家业 唐氏家族事业的开端,可以说与其他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家庭是一样的,那些祖先事迹的开始往往与某些偶然的机缘密不可分.有所不同的是,在那样一个处在封建没落时代的东方国度里,他们的工作却意外地与当时属于先进的生物科学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以前做顾问,感觉挣钱很辛苦;现在做CIO,大把的钱往外花,其实更累心。”吴联银博士这样风趣地对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 一个多月以前,他还是AMT的高级经理,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客户搞好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老S·茶馆     
我家小区门口的一座附属建筑.终于在历经了超市、菜店、饭馆和公司之后,改为了茶馆。这家茶馆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水墨兰庭”,更有趣的是,这家茶馆还请了一位非著名书法家题了一块颇具“古风”的牌匾——由于这位书法家的题字使用的繁体且从右至左排列,  相似文献   

19.
读罢《茶馆有了新客人》这篇特写,脑海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图景,掩卷沉思,仿佛一幅当代的民俗图呈现在眼前。茶馆,是市民经常活动的场所,解放前的茶馆,五方杂处,各色人等都有。那末,现在茶馆的面貌是怎样的呢?记者采访了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茶楼,这里“近百名茶客中,果然年轻的多于年长的,姑娘竟有十多位。”因为茶馆里过去大多是老年茶客,现在青年多于老年,就开始使人感兴趣了;而且还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奇妙的。奇妙到你只能领会、体味它,却不能左右、更改它。它的逻辑总是那么平淡无奇、顺乎自然,却又常常出人意表、奇峰突起。 40多年前,老舍先生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敏锐的世情洞察力,写下了传世之作《茶馆》。先生高明,却也恐怕没有料到后人会借着《茶馆》创下“老舍茶馆”的字号,而且赋予全新内涵,独步京师。不服可不行!这就是生活的逻辑。有“老舍茶馆”,便会有人光顾、欣赏、品味,“说三道四”者不乏其人。《“老舍茶馆”与老舍的<茶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