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2.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4.
人们需要了解新闻,更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新闻的发展趋向,了解媒体对新闻的态度。而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正是这种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可以说,它的影响力比BBS更大。同时,新闻评论采取的议程设置方式,与网络媒体被动的“把关”也不一样,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把关”。  相似文献   

5.
新闻真实论──新闻“本质真实论”再质疑何光 一、“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这话自然不很准确,但它还是把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了。1918年,蔡元培为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作序时曾这样写道:“余惟...  相似文献   

6.
易欣 《新闻窗》2008,(3):45-47
近几年来,一个新的新闻术语“新闻观察员”作为时尚而体面的称呼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但其含义并不确定,有的指新闻线人,有的指新闻评论员,还有的指监督监察人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观察员”是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政治概念,“新闻观察员”的表述扩大了“观察员”的内涵,降低了“观察员”的规格,其表达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准确,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极易造成新闻语义和传播秩序的混乱。  相似文献   

7.
从一家报纸上看到有篇《新闻中“新”闻的含量》的章,说的是时下新闻缺“新”,惠有“骨多肉少,水分多”的“浮肿病”,呼吁增加新闻含“新”量。对此颇有同感。窃以为,新闻之所以缺“新”。关键是新闻含“心”量不高所致。  相似文献   

8.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6,(10):39-39
由于报社对记实行了量化考核,少数记为了完成任务,在采访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到现场的情况下,写“大概新闻”、“材料新闻”、“印象新闻”、“嫁接新闻”等,有的甚至编造假新闻。对于编辑来说,识别和堵防事实性差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我国第一起有影响的“新闻官司”“《二十年疯女之谜》诽谤案”至今已逾十年。其后,包括1988年和1993年两次所谓“‘新闻官司’高潮”在内,全国“新闻官司”案件已逾千件。十年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带来的强烈震荡至今记忆犹新,今天人们则反映平静,心态基本适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些简单的回顾。“新闻官司”:向阶级斗争工具告别曾经有人认为,“新闻官司”对新闻活动、特别是舆论监督起了阻碍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事实表明,“新闻官司”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正面的。越来越…  相似文献   

10.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策划不同于“媒介事件”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讲师柳泽华新闻策划之所以引起论争,主要是由于其定义过于模糊、过于宽泛所致。其中“新闻策划”中的“新闻“’即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又指新闻本体。在争论的过程中,论争的双方所指的对象往往是不一致的。赞成...  相似文献   

12.
陆地 《报刊之友》2002,(4):47-48
新闻媒体总的来说,高奏的是导向正确的主旋律,这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但主旋律中不时夹杂着不和谐杂音,这大概也是广大读的其识。笔以为,目前某些媒体热衷于炒卖的“虚假新闻”、“暴力新闻”、“色情新闻”就是这些杂音中最刺耳的“噪音”。  相似文献   

13.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14.
采编新闻,不但要学会“抢”,而且要学会“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不但要在时间上善于“抢”新闻,以增强时效性;而且要在时机上善于“压”新闻,以增强指导性。只有在最适当的时机发稿,才能体现最大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因此,有时新闻“压”反而能“升值”。“压”得合适、巧妙,可以一“压”值千“金”。关键要看新闻采编人员有没有预见性和善于不善于利用时机。  相似文献   

15.
卫视新闻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尴尬,就是重要性与收视率不成正比之间的尴尬。造成这种局面是卫视新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大力宣传省委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喉舌功能。这一功能的突出在现阶段使得卫视新闻中大量播出会议新闻,并在新闻中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点。“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新闻的印象。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过多过滥,成为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殊性,电视新闻中的“会海”,比之报纸上的“会海”更为严重,更引人注目。而在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充分发挥的今天,这样的卫视新闻在冲击力强的综艺节目、贴近性好的地方新闻面前不占优势,收视率不高也是显而易见。因此改革会议新闻,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是卫视新闻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吴金 《新闻三昧》2005,(6):12-12
平时读报也不太注意新闻的五要素,但一旦看到某些新闻留下一些缺憾,如读不懂或读着不解渴时,去细找原因,才发现其中必然少了五要素中的一二,特别是新闻中的“何时”、“何地”,这两要素非常重要,至少是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必不可少的事实交待。  相似文献   

17.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18.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大鱼沉底,小鱼浮面。要捉大鱼,必须进人深水。否则,只能捉小鱼、小虾。新闻记常把抓新闻比作抓鱼,常有抓住了一条“鲜鱼”、“大鱼”、“活鱼”之说。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能被称之为“鲜鱼”、“大鱼”、“活鱼”的新闻,又何尚不是隐藏在最基层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新中国的新闻史,有多少优秀新闻作品不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但凡探讨“说新闻”,总会提及陈鲁豫的《风凰早班车》,仿佛这档节目成了广播电视节目“说新闻”的鼻祖。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改革之初,全国就涌现出了不少以“说”、“聊”为主要播讲方式的广播节目,而且很受广大听众欢迎。今天,“说新闻”已全面开花,但有的台“说新闻”却不那么灵了,收视率也不看好。本试图通过对当前“说新闻”几种误区的分析,来探讨怎样保持“说新闻”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