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在不算长的小说创作生涯中(1921——1935)共写了47篇小说(据浙江文世出版社92年版《郁达夫全集》)。在这47篇小说中,写妓女的就有《沉沦》、《茫茫夜》及其姊妹篇《秋柳》、《寒宵》、《街灯》、《清冷的午后》和《祈愿》。《怀乡病者》中的少女虽未点明是妓女还是当垆女,但从她在酒馆里与质夫喝酒、跳进质夫怀里解开自己衣服的举动来看,当是一身而二任的。《孤独》是郁达夫唯一的剧作(名为剧作实际上跟他的小说差不多)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曾被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沧》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江南的冬景》是郁迭夫写景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一般写景散文,常常用写游记的手法,如描绘春景、秋景,往往是在写春游、秋游中写出。可是郁达夫这篇所写的冬景,却并未写冬游,而是直接写冬天的景色。这种写法,当然比起以游记写景来,难度要大得多了。  相似文献   

4.
《书塾与学堂》是郁达夫的一篇自传(自传之三)。郁达夫写自传,动笔于一九三四年。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写自己的传记呢?从他写在自传前的《所谓自传也者》这篇序言来看,至少有这样两点原因: 一是当时文化战线上反动势力的压迫,使他感到有一种难以摆脱的重抑之感。当时有人配合蒋介石鼓吹的新生活运动和反对势力对新文化运动的“围剿”,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诬告郁达夫,说他“颓废、下流”,“应该禁绝他的全书,流之于三千里外,永不准再作小说”。在这种反动气氛的煎迫下,他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写小说,甚至连那些“毫无系统,不干人事”的游  相似文献   

5.
A郁达夫小说的最明显特色在于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 作者本人,这与前面论述的题材的“自传”性和主题的“自我表现意识”是一致的。 这些人物,一类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出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茑萝行》、《迟 桂花》等皆是如此。另一类是假以人物的签名,其实则也包含着作者的影子,如《沉沦》中的“他”,《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于质夫,《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东梓关》和《烟影》中的文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物就等于作者,他们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笔下的艺术典型,但反过来说,内部又无不包含了作者自身。“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这名话也许多少道出了它的实质。郁达夫在《小说论》第6章“小说的人物”中明确提出:“小说家的人物的来源可分三种。第一,是由他自家亲眼观察得来的。第二,是听见人家说,或者在书报上看来的。第三,是由他的想象造成的。不过小说家在小说上写下来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1922年,离开祖国已经11年的郁达夫回国了。迫于生计,在安庆、北平、武昌、上海等地辗转飘泊,或卖稿为生,或教书糊口;生活窘困,步履维艰。但他坚韧地苦斗,与郭沫若一起,参加创造社的工作,致力于文艺创作,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这个时期他的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飘泊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即:从性的苦闷到生的挣扎,进而到与劳动人民作心的交流。这一时期郁达夫的第一类小说,写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青春期的性的苦闷和爱的渴求。比较著名的作品是《茫茫夜》和《秋柳》(《秋柳》可说是《茫茫夜》的续篇)。这类作品描…  相似文献   

7.
细读郁达夫的文集,就能发现郁达夫对于清代诗人黄仲则有着特殊的喜爱和偏好。他有一篇专以黄仲则为主人公的小说《采石矶》,在这篇小说里,他以"零余者"的形象重塑了黄仲则。郁达夫的诗歌以学习黄仲则入手,这是非常明显的。但他通过对杜牧诗歌风格的汲取,从而超越了黄仲则偏于狭窄苦涩的诗境。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9.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一篇写进士妓女题材的著名小说,传主本为霍小玉,而接受者往往却视为李生。文本表层写了一个妓女追求她所企想的一段情爱生活,但这一希望终化为虚幻。通过文本叙事的内在动因的分析,可以认识到事件发展中的相关因素所表征出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同时叙事文本也折射出了中唐以后士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奠基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始于"五四"初期,从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问世,到后来的《沉沦》等,无不都属于这方面的题材。这些小说或直抒胸臆,抒发内心孤独、忧郁的感情,或借助某个背景痛快淋漓地抒发一个现代青年对国家对自身的悲哀,在沉重的压抑之下他渴望美、渴求爱,同时无情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浓郁的抒情色彩,饱满的感伤情怀是他的小说比较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 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五四”以来的重要小说家之一,他大约写了近五十篇小说,但令人触目的居然有二十八篇涉及到“性”的描写。在这些作品里,不少人物是变态心理者,如《茫茫夜》中的于质夫,他为了排解性苦闷,假借买香烟,向女店主要了一根用熟了的针和她用的一方手帕。他拿了这两样东西回到房间后,立即闩上了房门,把那两件宝物掩在自家的口鼻上,深深地闻了一回香气。他觉得这用旧的针子,还没用得适当,就狠命的把针子向颊上刺了一针,面上忽然滚出了一滴同玛瑙珠似的血来。他用手帕揩了之后,看见镜子里的面上的血珠,看看手帕上的腥红的血迹,闻闻那旧手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郁达夫自传散文的创作意图。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起,到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止,郁达夫在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上一连发表了七篇自传性散文,回顾了辛亥革命以前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书塾与学堂》是其中的第三篇。郁达夫自己在《所谓自传也者》一文中曾经说:“四十岁前后,似乎是人生的一个小段落。”他写这篇自传性散文,意在对自己半生的生活进行一次小结。  相似文献   

15.
长江逝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郁达夫早已远去,但其留在人间的皇皇数百万言的文学作品却永留史册,丰富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陶冶着人的性情。重读郁达夫,笔者颇为注意他五四时期的热烈,到30年代转为恬淡的情怀,以及此时他所代表的一类知识者的心态和其中涵盖的文化蕴意。把郁达夫这种心志表达得最为到位的是完成于1932年IO月的小说《近桂花八这篇为作家自己所钟爱。史家评说它“代表了郁达夫后期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前期的《沉沦》遥相呼应,共同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总体特征和总体演化轨迹”(‘’就对主体情绪、…  相似文献   

16.
Tonny 《新高考》2013,(4):34-36
【导读】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19世纪唯美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王尔德除了小说和剧作之外还写了许多著名的童话,《渔夫和他的灵魂》(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的头十年中,他曾以深刻地表现“五四”以后部分现代青年的苦闷而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春风沉醉的晚上》在他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作者本人对它十分重视,而且在于这篇小说与他过去的小说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显示了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标志着他的创作的一个新的健康方向,在他的创作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之前,他的作品,主要是抒写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和不满。他的处女作《沉沦》各篇,贯穿着由于祖国的贫弱而产生的悲哀和寻找精神寄托、追求爱情而不得的苦闷。1922年回国以后的作品,如《茫茫夜》、《茑萝行》等,又在这种苦闷之中,加进了失业,生活无着的忧伤。但是,基本上都是小资产阶  相似文献   

19.
徐晓红 《中文自学指导》2009,(6):117-118,55
施蛰存(1905-2003)一生中从事小说创作的时期并不很长。用他自己的话说,从1928到1937年是他从事创作的十年,写了70篇短篇小说,印出了5部小说集。其实在1928年之前,他就已经出版了《江干集》(1923),与戴望舒、杜衡等组织文学社,发行同人刊物《兰友》(1923)、《璎珞》(1926)。从他最早的文学描红阶段算起,到1928年,他已发表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相似文献   

20.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风格与作者前期的作品大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要创作此篇小说?将通过作者的直接动机、创作态度以及小说中反复提到的迟桂花这一事物来探究郁达夫创作《迟桂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