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办出版社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欺读者”。不欺读者,是出版界的公德,也是办好出版社的秘诀——以自己的不欺读者的出版物,去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求得出版社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有远见的出版家讲究“以质量求生存”。然而,当今的某些出版社,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内容提要、征订广告、书的封面封底,以眩惑诱人的文字,明目张胆地欺骗读者。例如:某文艺出版社把盗自台湾天一版的艳情小说吹嘘为“皇室孤本”;某出版社从吴楚材的《古文观止》抽出几十篇来标榜着《古文观止小学生读本》出售;某出版社竟然编造“毛泽东测姓论胜负”、“刘少奇测天掀工潮”、“周恩来测万解危难”……之类的荒谬传闻,为他们出版的《生活中测字术》作广告;某大学出版社为了宣传《十二生肖查命方》,竟然说:“1993年是鸡年,鸡被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伪书”泛滥成灾。2005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对“伪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深圳书城收到23家出版社的下架通知,涉及图书115种[1]。“伪书”打假成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话题之一。2005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公布了第1批19种、第2批49种共计68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名单。有舆论认为惩治“伪书”出版发行尚存法律空白,我们认为有法可依,但执行细则不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伪书”的治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利用《出版管理条例》治理“伪书”现行规范出版行为的法规主要为《出版管理条例》。“伪书”大…  相似文献   

3.
2004年伪书现象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图书业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年,一本又一本美仑美奂的“真”伪书(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造假之书)在一些聪明绝顶之士、长袖善舞之人的组装下“横空出世”,与之相伴的是某些人(所谓书商)的盆满钵满,以及出版业某些人、某些机构的堕落。这些伪书经过“伪装”,全面畅销,动辄销量上百万,大有席卷宇内、并吞八荒之势。2005年,随着一声鸡鸣,《培育男孩》又遭恶意跟风(跟风者又是伪书),可见某些“有识之士”是“利不惊人不罢手,伪不惊人死不休”,想真正把这项“伪事业”进行到底。出版业的这种伪书现象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伪书狂欢迷人眼据…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5年,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声名鹊起,源于他们在今年1月份公布了一份北京市在销的西方管理类97种伪书名单,从而一跃成为伪书打假的先锋。全国首例伪书诉讼案,郑州市民刘明将5家出版社、3家书店告上了法庭,8月3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柳林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判决被告赔偿刘明176.2元。早在伪书名单刚刚公布出来的时候,笔者就对这个调查结果有过很多想法,这一个调查是针对普通读者对这些伪书的态度。调查中广大读者的态度集中在“控诉”关于伪书的种种害处、对出版社的不信任以及以后不再购买类似图书等等,当时笔者就在想,对于…  相似文献   

5.
今年,随着管理部门对伪书的治理,整个经管类图书市场出现少有的萎靡。许多出版人士都在思考:才繁荣了几年的经管类图书出版市场到底是怎么了?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读者到底需要什么?伪书只是导火索伪书,一是指借用原著书名,但作者是假的,书的内容也与原著无关,是由造假者杜撰的;二是书名和作者都是假的,内容当然就更是造假者杜撰的。在图书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种伪书,恐怕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许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走到书店里,看到许多管理类图书,封面上注明“美国500强企业员工必读”、“最伟大的——”等字样吸引读者,作者从名字上来看基本…  相似文献   

6.
伪,人为     
伪书的“成功”,正是由于借助了媒体的力量而使读者误认为它就是智慧之书的结果。伪书卖点的创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杜撰,是用虚伪的标签为伪书制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价值,这是对读者的欺骗和极大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7.
伪书出版的危害及图书馆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某些出版社出版伪书对图书馆馆藏质量与读者服务的危害。总结了鉴别伪书的方法,提出了图书馆及时防范伪书、消除伪书影响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可辜负作者王志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一句名言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使我想到时下某些出版社与报刊杂志社,在与作者的关系上仿佛正步曹操的后尘,而采取了“宁可我负作者,不可作者负我”的原则。据说如今读者是“上帝”,因为读者能掏钱给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书业内外     
韩版伪书上了黑名单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在3月15 日至21日上海书城举办的“韩国正版图书展销会”上,由上海书城与《文汇读书周报》推出的“为正版喝彩——让韩国伪书现形活动”同时举行,《坏小子》等8本书上了“伪书”名单得以公布。第一批“韩国伪书”名单是:《第5代帅男孩》、《这个男孩有点野》、《那个笨蛋男生》、《坏小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2007年在日本出版后,至今已狂销240万册,占据排行榜第一名达82周的超级畅销书《女性的品格》中文版,在10月份将由中信出版社正式推向市场之际,却发现了与其内容形式极其相似中国某出版社的“伪书”《女性的品格》,该社出版的《女性的品格》与日本正版原书不仅书名完全一致,在内容的介绍、图书的内容主题上也有极大程度的相似之处,该书作者利用正版原书在日本图书市场的极高知名度,编译了足以混淆消费者的伪书,更是打着“日本2008“第一畅销书”的旗号,让消费者无从辨认其真伪,严重扰乱了版权图书市场的常规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在一封来信中讲了在看到《成人格林童话》时的震惊:“白雪公主”在这里竟然是个骄傲自大、甚至与父亲有不伦之恋的女孩!书上写着“作者格林兄弟,编译者谭理”。对此,我却有不少疑虑,第一,这书是合法出版物吗?第二,这样的书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据了解,台湾旗品文化公司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作者“桐生操”是两位日本女作家共用的笔名,台湾版译者为许嘉祥。《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是参考学者的分析,以《格林童话》初版为范本,再  相似文献   

12.
资讯快递     
“民营社科文联合体”要求成员单位坚决清退、抵制“拿破化.希尔”非法出版物遏止伪书假书的流通,保护读者的文化消权益成为今年“3.15”的一个新主题。近日,全国民营社科文艺图书发行联合体向其所属各成员单位发出通告,换以刚刚出美国拿破仑希尔基金会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华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杨功法则》(-至四)、《信念与成就》、《如何在人行中推销自己》等中文正版精品。  相似文献   

13.
金开诚先生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四个对不起和一个疑虑》一文,对列入“七五”社科规划的美育专著《现代美育教程》只印1000本,其中700本分赠6位作者,300本出版社留作样书,产生一点感慨。问题出在这本书进不了市场,任何一位读者,包括图书馆,休想在哪一家书店找得到。作者金开诚于是感到对国家(拨了科研经费)、对出版社(赔本出书)、对合作写书者与读者有“四个对不起”。 我理解金先生的心情,但认为说一声对不起的应该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出版广角》2005,(4):52-53
今年年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以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公布了来自正规出版社的百种伪书名单,包括出版社和图书名称,在出版界引起极大反响,使他成为打假新闻人物。2月25日14:30,人民网邀请到民间反“伪书”第一人、姜汝祥博士作客文化论坛,和网友就“伪书”话题进行在线交流。  相似文献   

15.
需要,《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读者对优秀、健康图书的欲望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版社的“市场观念”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出版社传统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市场观念的口号是“发行我出版的图书”。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时扩大销售、推销图书成了出版社的主要任务,市场观念的口号随之变为“让更多的读者购买我出版的图书”。之后,我国图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同类图书的竞争日益加剧,满足读者需要成了出版社的经营指导思想,市场营销观念随之产生,口号成了“出版读者需要的图书”。综观近几年来发行量较大的图书,不论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包括人们说是完全靠“炒作”而发行500万册的《学习的革命》也都建立在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再看几十年长销不败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因为人们的“需要”,才使它们“永葆青春”。可见,“读者的需要”是图书能否畅销、能否销出去而不积压的关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编出读者需要或者非常需要的书呢?一、编辑要“专”不要“杂”这...  相似文献   

16.
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为了攫取一部书稿到手,明知作者早已与一家兄弟出版社基本谈妥,双方都已按口头协定开展工作,他竟秘密地插手进去,向作者许以“满意的条件”,迅速签订了合同。在另一方面,作者亦干得相当合拍,一面签订合同,一面同原口头成交的出版社虚与委蛇,密不透风。直至有关部门发现两家出版社上报同一选题为同一作者而提出询问时,秘密交易的帷幕才被揭开。不料此时幕后人物亮相,竟振振有词地声称向作者组稿是“理所当然”,是“竞争”云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据传闻,这类事还曾多处发生)?为什么这几位编辑、作者对此非但不以为非,竟然还洋洋得意,冠以“竞争”的美名?  相似文献   

17.
伪书盛行是市场提供了这样的土壤还是读者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或是其他?……国家新闻出版曾、署终于重拳出击对出版伪书的30余家出版社进行处罚,并要求相关出版单位必须立即停止发行,该销毁的要坚决销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9.
正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  相似文献   

20.
出版社出书,总不会忘了将作者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印在书的一切应该印出名字的地方。可是,最近我发现在同一本书上,竟然有两个作者在“互争版权”。不信,试举几例: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的《徐志摩情诗精选》,封面、书脊、扉页、封底都认认真真地印着“刘汉选编”。看来,这本书的选编权确属刘汉先生无疑了。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