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徐悲鸿一生钟情书法,建树颇高,在书法上极力推崇碑学,追随康有为。但与康有为不同的是,他不仅崇碑,也重帖之精华。徐悲鸿在绘画上处处讲新意,而在书法上则处处有古意;在绘画上坚持写实,在书法上则能继承传统艺术中最为可贵的写意精神。其书法虽落笔天真、童心盎然,却从  相似文献   

2.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领袖与宗师地位,他在中国绘画史,特别是文人画发展史上的贡献,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的艺术人生在巩固政权、促进民族大融合和汉文化沿继方面功不可没,其风格创立与经验传承的艺术实践影响并启发着后人,他的古意论和书画同源论为元代绘画指明了方向,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的绘画美学观以“古意说”、“书画同源”论为主,在当时针砭时弊,扭转了一代画风。本文主要将他的“古意说”与他的绘画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对他的绘画美学观和绘画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秋郊饮马图     
赵孟烦(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博学多才,除书画外还能诗善文,懂经济,擅金石,通音乐.在绘画技法上,主张变革南宋院体格调,直接师法唐人笔意.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开创了元代新画风,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奉元世祖征召为官,屡经升迁,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  相似文献   

6.
元初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頫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頫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頫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孟頫(公元1 254—公元1322)书法绘画的造诣尤为突出,篆、隶、真、楷、草无所不工,如其写行书《心经册》《光福寺重建塔记》等有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意,书法纯熟俊美,笔健意浓,人称"赵体"与欧、颜、柳并列。绘画亦是一代宗师,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所不能。赵孟頫本是宋室后代,因他以宋室仕之,历史上非议颇多,被项缪讥为"骨气乃弱,酷似其人"、"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赵孟頫"古意说"形成的因素进行客观和深入地分析,以求对他的"古意说"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出身皇族书法独树一帜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赵孟頫的血统高贵,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孟頫自幼聪敏,过目成诵。自五岁起,学书作画,几乎没有间断过。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对后人学习书法影响巨大。他的书法风格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评价他:"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相传他一天能写楷书一万  相似文献   

10.
赵孟頫是元代最显赫的书法家和画家,在艺术上他主张书画同源和追求古意,他在艺术上的大胆尝试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并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军民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0):F0002-F0002
张军民教授,现任哈尔滨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政协委员。他不仅是著述甚丰的中国民主党派与统一战线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而且酷爱书法绘画,尤其钟情水墨兰竹。他师法清代郑板桥、石涛等大家,多年不辍,得其神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頫是自唐宋以后开宗立派,独创“赵体”,开一代书风的书法大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他“远追晋人,师法二王”,留下了“用笔千古不易”的书论,颇受世人的推崇和效法,在元明清的书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轻松、优雅、恬静,呈现一种阴柔之美。同时,将书法艺术与实用价值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清代碑学的发展与兴盛,碑学系统成为书法新的师法对象,北碑的师法改变着书法的整体生态。弘一法师的"以形传神"和于右任的"遗貌取神"是对北碑师法与把握的两个角度和方法。启功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并不是立足于碑拓本身审美的立场。陆维钊认为发挥想象来理解碑拓的模糊之处,是"临摹之最高境界"。沈曾植认为"楷之生动,多取于行",马一浮认为"写楷书,要明隶法",这是北碑师法中的"左右"之源。立足整个书法史,融会碑帖,贯通篆、隶、楷、行、草是书法师法的大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清代碑学的发展与兴盛,碑学系统成为书法新的师法对象,对北碑的师法改变着书法的整体生态。弘一法师的"以形传神"和于右任的"遗貌取神"是对北碑师法与把握的两个角度和方法。启功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并不是立足于碑拓本身审美的立场。陆维钊认为发挥想象来理解碑拓的模糊之处,是"临摹之最高境界"。沈曾植认为"楷之生动,多取于行"。马一浮认为"写楷书,要明隶法",这是北碑师法中的"左右"之源。立足整个书法史,融会碑帖,贯通篆、隶、楷、行、草,是书法师法的大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艺术中,绘画与书法是两姊妹。古人把这种血缘关系称之为“书画同源”。据说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学绘画之前,先向当时的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所以张彦远说他作画的笔法受之于张旭。这样看,“人之学画,无异学书”的提法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有许多大书法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画家。如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柯九思,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赵之谦,现代的刘海粟、启功。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家攀登艺术峰巅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宋以后文人画主要标志之一。元以前,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从理论上作比较系统的论述。元以后,以书入画才在画家的审美意识中进入自觉阶段,这与画风的转变有关。元代文人画大兴,绘画强调主观意识的  相似文献   

16.
达·芬奇虽无专门的美学论著,但他的画论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他提出的“镜子说”涉及到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他认为文艺需师法自然,另一方面文艺必须超越自然。为了提高绘画的地位,达·芬奇把绘画与诗歌作了比较,显示了他对诗歌的独特认识,开西方美学史上艺术比较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7.
赵孟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全面的文艺大家。他不仅诗文“清邃奇逸”,书画更是“冠绝古今”。然而对于他的人品,绝大多数人却持否定态度,认为他身为赵宋的皇室宗亲却委身仕元,故贬斥其人少骨力。还有的人将赵孟頫的书法和他的人品联系在一起品评,认为他人软字亦软。通过对《元史》中有关赵孟頫的史料以及他的诗集《松雪斋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说明:赵孟頫的人品是刚直敦厚、节操清正;其书法亦是棉中有针、字如曲铁。  相似文献   

18.
《河西学院学报》2017,(3):123-125
元初大家赵孟頫提出"古意"论和"以书入画",借复古以创新,继承并发展了北宋中期文人画理论,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真正开启者。他的美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确立了元代文人画在画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以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竹石三科绘画为中心,探讨赵孟頫的出处与绘画的关系。赵孟頫喜欢画马,善于画马,源于他对中国唐宋以来文化高度繁荣的追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赵孟頫是通过画马而谄媚于元廷;追慕陶潜,却选择了朝隐生活,是赵孟頫出处矛盾的表现;以竹自喻,以竹比德,融文人气节于画卷,是其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