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简牍学教程》是一部系统而全面介绍简牍及简牍学的著作,全书重点介绍了简牍的出土历史、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文书、军事活动、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简牍学教程》的出版,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分析能力,并将有助于提高简牍学课程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出土简牍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时至今日,中外学者利用出土简牍研究中国古代城市问题已取得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出土简牍资料的梳理与利用,从三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进展:一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都城研究,二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普通城市研究,三是出土简牍与中国古代城市理论研究。共计有二十余种简牍资料在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用,城市分类与城市分级理论的植入,成为这些成果中的两个亮点。这些出土简牍的利用与城市理论的植入为中国古代城市问题研究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简牍出土数量日增,简牍学研究方兴未艾,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也日显必要。西北师范大学是全国高校中最早为本科生开设简牍学课程的院校之一,总结其经验会对该课程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牍学作为20世纪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学者们对其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进行理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对于简牍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地理的实践考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简牍材料的大量刊布,简牍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相应,在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简牍学课程远不及研究生阶段普遍。鉴于一般历史学本科生的知识储备结构,在已有考古学课程基础上,为其开设简牍学课程仍是很必要的。该课程可依次以总论性专题、各批简牍的介绍与研读、简牍材料的具体利用三大部分展开。在备课、授课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课程的现实性、趣味性、立体性和前沿性,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百年以来出土的简牍文献,研究者已展开了大量研究。以简牍文献出土的地域为切入点,深入比较分析不同研究者对于简牍研究的主题特征,就会发现,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由于不同地域出土的简牍文献的研究侧重点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简牍研究地域与主题分布的画卷。这一发现可望为简牍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中,将不同地域特征纳入其中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作为汉字书写记录的第一代载体,简牍的发明对于汉字和汉语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简牍术语的准确翻译对于简牍文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本文先通过全面梳理简牍相关文献以及简牍文物,从中选取并确定了10个简牍名称作为简牍基本术语;然后对这些基本术语进行详细考证,形成了相应的术语释义;接着基于释义分析与比较,提出了适合于简牍术语翻译的释义法和意译标注法,并完成了简牍基本术语的对应翻译;最后进行了回译校验分析,得出回译校验是简牍基本术语翻译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前叶发端的简牍整理研究工作,至今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简牍出土数量以及各方面研究成果的持续增加,传统的整理研究方式受到空前的挑战,诸如编号、释文等信息的混乱错杂,形制、格式等信息获得不易,同类、同质信息分布零散,补正、校记、拾零不易统舍等困局亟待突破,因而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目前已有的简牍数字化产品水准尚与古籍数字化主流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打破简牍整理研究多元主体之间的藩篱,积极探索良性发展的合作模式,尽早制定出系统、规范、全面的数字化标准,谋划高水准的深层数字化产品,才是更恰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25至26日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140多名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111篇。  相似文献   

10.
敦煌悬泉遗址简牍整理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悬泉遗址进行了连续3年的发掘,又经3年整理,到1995年,已完成出土简牍释文初稿。本文就悬泉简牍的分类,汉代的邮驿制度、长安至敦煌的驿置里程、悬泉简牍对河西、西域史研究的价值等方面,对悬泉简牍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引用大量简牍文字材料,论述简牍文字的出现在中国文字学史上的文化价值及重要意义。一则可以改变传统的汉字发展观,启迪我们重新排列汉字演变的历史轨迹,理清汉字发展的脉络;二则可以纠正我们对秦始皇“书同文”的片面看法。  相似文献   

12.
秦系简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近30年来秦系简牍的研究逐渐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少疑难字得到释定,隶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字表编撰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3.
商代是汉字的成熟期。在商代汉字的三种字体中,简牍文字是核心字体,其风格面貌决定了汉字形体的基本特征;甲骨文、金文、陶文是软笔书写为特征的简牍文字在不同书写载体上的特殊形态。对简牍文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文字在商代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4.
从里耶秦简可以看出,秦代县与县下各级部门小吏之长官皆可称“守”,以表示“长官”之义。同时,“令”和“啬夫”,是当时并存的行政长官称号。就县佐官而言,里耶秦简中的“守丞”出现非常频繁,似不能简单以“试守”来解释;秦代县尉有置吏权,且无需征得县丞的同意。另外,秦代县下小吏的设置异常复杂,且职权划分不很明确,反映出秦代县廷小吏行政职能不太分化、县行政科层化程度不太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仓颉篇》作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代表性著作,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自清代以来,在各地发掘出土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发现若干《仓颉篇》的简书材料。这给学界进一步研究《仓颉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根据搜集到的《仓颉篇》相关出土材料,对这部重要字书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伦信 《中学教育》2011,(6):120-124
我国从春秋末至汉魏之际盛行以简牍为文字载体,"觚"是简牍时代主要用于习字的特殊形制的木牍,它实际上就是被刮削成多面的棱柱形棒状木条。"觚"的取材相当灵活简易,可以是适当长度的小树干、较为粗大的树枝、长形树根乃至木材加工的边角料等,在写满字后可以括削掉反复利用,直到用尽。简牍时代除"觚"之外还存在多种习字材料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从秦汉法律简牍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始终存在庶人这种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法律地位及经济权益上与平民存在差异,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从秦汉法律简牍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始终存在庶人这种社会阶层,他们在政治、法律地位及经济权益上与平民存在差异,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19.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篇题木牍,应有十五个篇题。其中,大题两个,小题十三个。两个大题分别是"六□(形)"和"七势",十三个小题则对应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谓"行□"属于大题,应释作"六□(形)"才是。整理小组释作"行□",即小题"行军",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